为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本次展览将展出超过90幅绘画作品,通过澄怀观道、心师造化、林泉高致、闲情偶寄、托物寄兴、唱和有应、与古为徒等七个部分,呈现中国古代绘画对「自然」的诠释,进而探索中国文化独特的自然观与价值观。
展览主题「水木湛清华」典出南朝谢混《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可以视为这一时期的人们自然观转变的分水岭,标志着古人的视野从宏大玄远的自然之思,转向了具体切近的自然之美,将哲理的「自然」演化于人生之中。
《山水册》,王时敏,清代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的本意为不受外力干涉,与道家哲学最高概念「道」密切相关,自然是道的本性,是人类行为活动的尺度,这一理念也渗透到了传统艺术领域,成为艺术的尺度。
中国古人历来视绘事为「画道」,判断画品的标准亦不在于技巧本身,在于是否合乎「自然」。从宗炳的「山水以形媚道」,到王微的「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再到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些观念无不反映了道家自然观对中国画审美标准的深刻影响。
部分展出作品:
《偃松图》(局部),苏轼(传),北宋
《霜林湍石图》,倪瓒,元代
《桐荫濯足图》,沈周,明代
《江干秋色图》,谢时臣,明代
《江南春色图》(局部),文徵明,明代
《仿江贯道雪溪图》,王翚,清代
《竹石图》,郑燮,清代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