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注意 10 天内闭馆时间
2024年9月16日起闭馆整修,预计2025年2月12日重开
展览划分4个章节。第一章「恐龙诞生-黎明期的奇妙怪物」呈现一组19世纪古生物艺术起步阶段的作品。由于当时恐龙刚被发现,相关科学研究也才起步,因而创作者们自由发挥想象,所创作出的恐龙形象非常奇特,几乎与今日熟知的恐龙形象完全不同。重点展品包括最早尝试再现远古生态的画作之一《侏罗纪海的生物》(复制品),以及约翰·马丁为「第一个发现恐龙的人」吉迪恩·曼特尔创作的《禽龙之地》。
《禽龙之地》,约翰·马丁,1837年
第二章「古典恐龙图像的确立与大众化」呈现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的作品,最值得关注的是查尔斯·R·奈特(Charles R. Knight)与兹德涅克·布里安(Zdenek Briand)的绘画。奈特是美国画家,他的作品曾被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菲尔德博物馆使用,并为《失落的世界》(1925)和《金刚》(1933)等电影提供灵感;布里安来自捷克,他的作品以逼真的现实主义画风著称,两人的作品都对恐龙形象的普及产生了重要影响。
《白垩纪-蒙大拿州》,查尔斯·R·奈特,1928年
第三章「日本的恐龙接受史」主要基于日本收藏家田村博的藏品,介绍从明治时代到昭和时代出现在日本文化史上的各种恐龙,探究从欧美传入的恐龙形象为何成为日本流行文化的重要元素。其他展品还有日本恐龙漫画代表作《DINO²》原稿,以及日本画家福沢一郎、立石纮一的恐龙主题画作等。
1960年代晚期,新的研究表明恐龙可能不是慵懒的冷血动物,而是群活跃的温血动物,从而引发了一场名为「恐龙文艺复兴」的科学认知革命。这场革命不仅改变了恐龙的生理学理论,也深刻重塑了恐龙在大众文化中的形象。展览最后一章「形象的再构筑」呈现1960年代迄今根据新的科学研究所描绘的恐龙画作,汇集威廉·斯托特、道格拉斯·亨德森、格雷戈里·保罗等当代恐龙绘画领军人物的作品。
部分展品
《侏罗纪海的生物》,罗伯特·法伦,约1850年,基于亨利·德拉·贝切插图创作的放大版油画
《伤龙(跳跃的暴风龙)》,查尔斯·R·奈特,1897年
《无齿翼龙》,出自「太古的动物」系列,海因里希·哈德尔,1916年
《贝尼萨尔禽龙》,兹德涅克·布里安,1950年
《霸王龙》,兹德涅克·布里安,1950年代
《霸王龙》,道格拉斯·亨德森,1992年
《DINO²》漫画原稿,所十三,2002年
展览海报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