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m top

明清御窑瓷器: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陶瓷考古新成果展

排队时间  0分钟
17记录45想去

时间2016年10月25日 - 2017年2月26日
10月25日-10月31日 8:30 - 17:00
11月1日-2017年2月26日 8:30 - 16:30
周一闭馆(不包括国家法定假日和暑期)
1月27日至2月2日开馆
展馆故宫博物院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
展厅斋宫-诚肃殿
费用Free(需入馆门票)

本次展览将展出最新发掘出土的御窑瓷器,呈现明清御窑的新器物、新工艺和新制度,这是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陶瓷考古的最新研究成果。

新器物是指在发掘过程中出土的新器形,御窑厂作为明清两朝陶瓷产品的「研发中心」,创烧了许多新器形瓷器,部分新器形因制作失败被迫放弃。例如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宫中曾下发图样,命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大型梅花鹿与仙鹤瓷塑各20件。然而鹤鹿的形象上重下轻,仅有细腿支撑,烧制中难以保持造型,烧造难度大,残件因此掩埋。

研究人员在遗址挖掘中发现了两种新工艺,一种是用低温烧造釉上彩瓷器。2014年,御窑遗址出土了正德时期的素三彩花盆、盆奁以及成摞的等待施釉上彩的正德款碗、盘、花盆半成品,并发现有烧制釉上彩用的铜绿及矾红彩料,为研究明代低温彩瓷器的烧造提供新的证据。另一种是在黄地绿彩器胎体上绘制凸起纹样的工艺,目前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仅见阴刻纹饰后上釉的黄地绿彩器。

此外,考古学家还在曾经的皇宫内瓷器库——南大库区域发现瓷器埋藏坑,出土了明洪武至清光绪间的数万件碎片,包括青花、釉里红、黄釉、红釉、仿官釉、粉彩、洋彩、珐琅彩等约18个品种,进一步完善了御用瓷器的使用和销毁制度

御窑瓷器属于皇帝的御用物资,从设计、生产、使用、直至废弃的过程均有皇帝进行严格掌控:在产生生产意图后由宫廷内部发放官样;御窑厂按照官样生产,验收质量合格后送入宫廷,落选品则集中打碎处理;合格品进入宫廷后按级别分发使用,损毁后再作集中掩埋处理。

部分展品

清嘉庆残瓷



清道光残瓷



出土红釉标本



青花开光花瓣口大盘



上:出土黄地绿彩标本
下:出土绿地紫彩标本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

32张照片
3条评论
lihong_xiong
粗粗得看了一遍,好可惜那些打碎的,居然有得优于送入宫里的,那些烧造的人得多伤心啊。
victoriasyc
展览资料详细讲解了明代御窑生产挑选管理瓷器的过程和细节,明朝早期官窑生产的瓷器不能流向民间,只要不合格就全部做粉碎处理,很多品质非常不错的瓷器也只能无奈被毁,当时制作这些瓷器的人们该有多心疼呢。
xunmuxia
学习了,涨了见识~很多被打碎的东西其实优于被送入宫的成品,很可惜
展馆里的其他展览
附近的展览
附近的展馆
© 2015 - 2025 i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