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帖》是「书圣」王羲之(303-361)晚年致友人信札的集成,因第一札起首写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原迹见于唐代,今已佚失不传,后人多藉传世的临、摹、刻本及文献著录来勾勒原帖范式。全篇书体以草书为主,用笔流畅,线条遒劲有力,姿态匀称优美,被宋人黄伯思誉为「书中龙也」。
《十七帖》自古以来都是习书典范,敦煌出土的唐人临帖、北宋苏轼《临汉时帖》可见一端。元明之际,各种《十七帖》的通临本陆续出现,或为长卷,或为册页,以赵孟頫、董其昌为代表。至于明朝、清朝,甚至民国时期,仍有不少文化名人悉心临拟《十七帖》,皆是书家汲古求新书学态度的实践。
本次展览选出院藏历代《十七帖》相关作品13组(件),借以呈现此名帖的书法之美,以及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影响和递变。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