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以来相信死后灵魂依然存在,为了让父母及祖先的灵魂在死后继续自在生活而耗尽心力。在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5世纪),人们制造士兵、仆役、杂技艺人、家畜等各种形象的陶俑,作为随葬品埋入墓中,让它们在另一个世界为死者服务。
从春秋战国到清朝,各个时代的陶俑反映出当时的流行与风俗,具备独特的个性与魅力,其中汉代陶俑在朴素的造型中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成熟,而华丽的唐代陶俑则受到了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西域诸国的影响。
陶俑在20世纪初期中国河南省古墓中偶然被发现后流往古董市场,成为欧美人士竞相搜集的目标。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日本收藏界一方面认为陶俑来自古人坟墓而心怀忌讳,另一方面又认为陶俑无法与传统茶具相搭配,因此长期没有接受这一类文物。
到了大正、昭和时代,日本的实业家与艺术家率先对中国陶俑做出了新的评价。本次特集展览展出与日本实业家横河民辅(Tamisuke Yokogawa)、中野钦九郎(Kinkuro Nakano)相关的陶俑,以及安田靫彦(Yukihiko Yasuda)、小林古径(Kokei Kobayashi)等画家作品中的陶俑,展示这些艺术家发现陶俑的美术及历史价值的慧眼。
灰陶俑,中国西汉
加彩男子陶俑,中国西汉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