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宝权(1913-2000)是著名外国文学翻译家、研究家,新中国的第一位外交官,也是鲁迅研究专家,曾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顾问。
本次展览共呈现62件(套)书籍、手稿,结合图片文献史料,分「家庭与求学」「在国统区《新华日报》的八年」「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中外文学因缘」四个部分,全面展现戈宝权作为记者、学者、翻译家、外交家的人生轨迹与丰硕成果,致敬他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
戈宝权出生于江苏东台,1932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入职《时事新报》编辑,1935年起作为天津《大公报》的记者驻苏联三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毅然回国参加抗战,在《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任编委八年,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至1948年在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继续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9年秘密访问苏联并奉命接收国民党驻苏大使馆,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位外交官。
戈宝权多年来从事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在俄苏文学、东欧文学和亚非拉美文学的翻译、教学、研究领域卓有建树。他将普希金、高尔基等知名作家的经典作品译介到中国,由他翻译的高尔基《海燕》曾入选中学课本,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本次展览将展出戈宝权首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俄语原版本以及《海燕》第一次和第四次手译稿等珍贵展品。
在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中,戈宝权将研究的对象锁定为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鲁迅、郭沫若和茅盾等人,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多有书信往来。他所作的《鲁迅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郭沫若与外国文学》、《谈茅盾对世界文学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等论文与著作在同类研究中首屈一指,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
部分展品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俄语原版本
《海燕》手译稿
展览现场
展览海报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