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览以「有窗户的画室」为题,呈现潘玉良、周思聪、肖惠祥三位活跃于不同时期的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带领观者通过作品这一「窗户」看到她们在画室忙碌的身影,以及她们用心灵创造成就的艺术,并借由她们的艺术揭示中国女性的成长历程与中国社会演变。
展览主题源自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作品《一间自己的房间》,意寓女性艺术家需要独立创作的空间和条件。具体到现代中国转型期的女性艺术家,一间「有窗户的画室」关联到走出家门,追求经济、政治地位和人格的平等。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女性艺术家地位的确立,就是建立在一代女性艺术家的成长和贡献基础之上的。
潘玉良(1895-1977)是成长于20世纪前期的女艺术家,在走出国门学习西方艺术的潮流中,她是同时期艺术家中的佼佼者。潘玉良取中西艺术之长,完成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的有力融合,折射出在上世纪社会转型中女性艺术家的自我认同的建立,和中西艺术语境之间的文化艺术的认同。
《戴花执扇的女人》,潘玉良
周思聪(1939-1996)是20世纪中后期的女艺术家,她的作品是1980年代中国水墨艺术转型成功的标志之一。作为女性,她不仅和同时代画家一样成功处理宏大的主旋律作品,更使这些作品带着一位女性画家的敏锐而温柔的回声显得特殊。
肖惠祥(1933-2022)在改革开放初期崭露头角,参与被誉为「中国现代艺术转折点」的首都国际机场壁画项目,其主创的《科学的春天》将立体主义艺术与几何形体结合一起,新颖而大胆,有力促进当时美术界对新形式的探索。
部分展品
《自画像》,潘玉良,1940年
《双人舞扇》,潘玉良,1955年
《长白青松》,周思聪,1973年
《风雪夜归》,周思聪
《荷》,周思聪
壁画《科学的春天》设计稿(局部),肖惠祥,1979年
《重彩人体》,肖惠祥,1997年
展览海报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