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m top

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展

排队时间  9分钟
51记录58想去

时间2025年3月11日 - 8月17日 9:00 - 17:00
提前1小时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展馆中国美术馆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1号
展厅13-17、19-21号厅
费用Free(需持身份证件)

提示:「绘塑同光」部分位于三层13-17号厅,持续至6月3日;「书刻同辉」部分位于五层19-21号厅,持续至8月17日。

本次展览分为「书刻同辉」和「绘塑同光」两个部分,汇聚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及中国美术馆藏240余件甘肃文物与艺术品,展现丝路文明的壮美气象。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雄踞陇山之侧,是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是纵贯东西的战略要地,亦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千年走廊。从马家窑彩陶的神秘刻符,到秦公鼎的浑厚铭文;从居延汉简的率意笔触,到悬泉帛书的流畅篇章;从敦煌藏经洞的精心写本,到肃府本《淳化阁帖》的细腻刻石,甘肃始终是汉字源流与书法演进的有力见证。

甘肃地区艺术以绘画与雕塑为主要形式,木板地图的疆域守望、模印画砖的生活百态、三彩陶俑的威严神情,体现着先贤对自然万象的本真追求和艺术创造力。经丝路传入的异域风情,与本土的笔墨意象相生相融,演绎出经变壁画的恢宏叙事、彩塑佛像的慈悲面容、纹饰藻井的曼妙形态。

部分展品

刻「フ」宽带纹彩陶钵,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垂鳞纹秦公鼎,春秋时期



木板地图,秦代



阳朔二年传车亶轝簿,汉代



彩绘墨书铭旌,汉代



彩绘木六博俑,汉代



《三国志·步骘传》残卷,晋代



菩萨立像,唐代



《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明代



莫高窟第249窟·天井,吴作人,1943年



莫高窟第407窟三兔飞天藻井,段文杰、李复,1954年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

555张照片
13条评论
行走的海风
中国美术馆的“墨韵文脉”系列展览迎来甘肃,“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于今日开展。展览十分宏大,展厅数量达到该系列最高,三层展厅的“绘塑同光”展期至6月3日,五层展厅的“书刻同辉”展期至8月17日。 很显然,中国美术馆已经逐渐形成了“墨韵文脉”独有的展览风格,展览从陈列、配色,到灯光、环境营造等越来越好(顶灯的问题依然存在),但和之前的展览又有不同,此次甘肃带来的并非书画作品,取而代之的是陶器、丝织品、彩塑、佛造像、写经和简牍等,如何将考古文物从美术角度艺术呈现,是前往中国美术馆看展览的必然选项。 我个人希望能在中国美术馆看到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历年“搬空”展览一般,希望策展方能对考古文物进行天马行空的艺术表达,观众不需要从历史角度被引导,而是带上一颗“童心”去感受这些图像和文字的美学意义。可惜,也许是基于国家馆的束缚,展览仍然回归到常规的叙述,丝路展、敦煌展、简牍展……这些最普遍主题展览的相貌同样出现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厅,尤其是搭配讲解员此起彼伏对文物本体的详尽介绍,美术展的韵味荡然无存。 最终我不得不扔掉展览这个框架,去关注此次来京的展品。甘肃很给力,大量珍贵的文物原件进京,是近年来国内少有的珍品大集合。元致子方书(汉)、彩绘墨书铭旌(汉)、“白马作”毛笔(汉)、《三国志·步骘传》残卷(东晋)、景云二年骁骑尉张君义等二百六十三人加勋敕文(唐)、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明)、第217窟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佛陀波利史迹画(常书鸿)是此次展览中的精彩亮点,仅从展品的角度,展览通篇无弱势,全程高亮,势必会引发新一轮首都看展小高潮。
拿破破
敦煌:众人受到召唤 大抵是对“敦煌”二字已然有些麻木,本以为再不会为之所动,可今日与敦煌重逢,那震撼却如重锤般砸来,叫我不得不陷入深深的追思之中,且深受教益。 回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那一批奔赴敦煌的人,为了艺术,简直是将生死置之度外。在展牌之上,看到李其琼的名字时,我周身竟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 瞧那维摩诘像,白描笔触之下的灵动,恍惚间,真觉得它就要从墙壁上一跃而出。 韩乐然、董希文以西洋画法和风格,临摹创作莫高窟的作品,让画面更具戏剧化与清晰感。 大雪覆盖下的榆林窟,冰融成水时的宕泉河,夜幕里的璀璨星空,还有躺在洞窟地面仰头望向藻井飞天的场景,桩桩件件,都还历历在目。往昔的回忆如汹涌浪潮,与眼前的作品重重叠叠,挥之不去。
shuangque
两个大部分都不错,简牍质量高且有代表性,《淳化阁帖》刻石也又不少
展馆里的其他展览
附近的展览
附近的展馆
© 2015 - 2025 i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