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m top

无尽藏:苏轼书画艺术精神

排队时间  4分钟
76记录163想去

时间2024年5月18日 - 8月18日 9:00 - 17:00
提前1小时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假日除外)
6月19日、7月19日闭展
7月9日起延长至18:00闭馆
展馆南京博物院
地址南京玄武区中山东路321号
展厅特展馆3楼11展厅
费用全票:80元 优惠票:40元 6岁以下儿童免费

本次展览以苏轼的书画艺术为核心,汇集宋、元、明、清历代名家的逾150件书画作品,分5个单元介绍苏轼代表性的书画艺术理论,探索他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展览标题「无尽藏」取自苏轼文学作品《赤壁赋》。

展览前三个单元聚焦苏轼的绘画理论,第一单元阐述苏轼提出的绘画功用「达心适意」,强调画家对自然万物的关照要与自我主体精神相契合,要表现出自我真实独特的生命感受;第二单元解读苏轼创作与品评的原则「写形传神」,苏轼此说不仅是士人画的要旨,更是中国画发展的关键所在;第三单元关注苏轼提出的「诗画一律」观点,这一论点不仅对宋代的士人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还对后世的绘画理论乃至绘画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潇湘竹石图》局部,苏轼,北宋



展览最后两个单元聚焦苏轼的书法理论,第四单元阐述苏轼推崇的「尚意」书风,展示其如何赋予中国书法艺术新活力,为后世书法家提供诸多灵感与启示;第五单元探究苏轼「以学养书」的思想,他认为学养是可以通过书法传达出来的,是一个书家创作能力的重要源泉。

展览共呈现逾80件一级文物,包括北宋苏轼《治平帖》《潇湘竹石图》、南宋李唐《濠梁秋水图》、元朱德润《秀野轩图》、元赵孟頫《为隆教禅寺石室长老疏》等。

提示:展览中一级文物分三期展出,每期展出时间为一个月。

部分展品

《治平帖》局部,苏轼,北宋



《秀野轩图》局部,朱德润,元代



《墨竹图》,夏昶,明代



《寄怀半园先生山水图》,吴历,清代



展览海报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

233张照片
20条评论
行走的海风
【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在今年5.18推出年度大展“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作为苏轼铁粉,我因为南博乱七八糟的开幕安排,未能第一时间赶到,好在在第一期快结束时赶上了。总共三期的设置,大概需要从北京南下三趟,一场展览的看展成本相当高。(第一期将于6月18日结束) 事实上,相信不止我一个人会提问展览:“为什么是苏轼”?这两年借“宋韵”东风,各地推出了大量苏轼展,乐天达人苏大爷已经成为流量代表,昨日《海南日报》就发文庆祝海南省博苏轼展以92万人次成为该博物馆开展以来单次展览观展人数之冠。所以南京博物院引入苏轼之名,是不是也有引流的嫌疑? 苏轼并非以书画见长,其传世画作几近于零,书法作品在宋四家中也并不是临摹首选。但他在书画鉴赏领域留下了大量评论文字,“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是苏轼提出的立意角度。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阶层加深了诗词与书画关系的理解,在“士夫画”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有关诗画关系的著名论断——“诗画本一律”。也因此,苏轼成为文人画的开创者,他凭借个人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完成宋代艺术的一次完整革新。 所以毫无意外,我们在展览的开篇看到了“枯木怪石”和“墨竹”这两个苏轼在绘画方面享有盛名的主题,“胸有成竹”就是我们阅读苏轼传记看到最多的一个成语。苏轼曾在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其一) 中道“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意思是作品的好坏如果只是用像不像来评判,那未免就像小孩儿一般稚嫩了。展览绘画部分围绕苏轼的《传神记》中的“意思所在”逐渐展开,而这正是后世文人绘画的精神内核。 在宋人心中,学养是可以通过书法传达出来的,是一个书家创作能力的重要源泉,学养高低是一个书家能否创造优秀作品的重要参考。苏轼道“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由此得出“字因人贵”“书如其人”观点。除此之外,苏轼在书法中仍然强调写意,苏轼提出书法艺术应该突破字体常规风格的束缚‚,应在一种字体通常所具备的风格中渗入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风格因素。也如展览开篇引言,他开创了具有自由意象和个性化的“尚意书风”,极大地丰富了书法的意态形象,增强了书法的艺术性、观赏性和表现力,从而引导中国书法丰富的情感表达和个性化的彰显。 在观展过程中,我便遵照这样的思想来理解展览。尽管大部分作品在我看来更符合“吴门”或者“董其昌”标识,但不得不承认,南博提供了一批高质量的作品,许多作品站在苏轼“尚意”的角度阅读,仍有新的启发。这场展览可以当作是南博有史以来最好的书画精品展,但如果像展厅里的志愿者那样,只是单独介绍每一幅作品,就辜负策展人的一番投入了。很可惜,苏轼本人并未留下太多传世作品,我们只能在百年间后人的作品里,去找寻他作为文人高山的影响力。 最后想说一点,展览是一件综合体。好的策展,好的展品只是开头。还需要好的展览组织,展陈设计等配合。南博“无尽藏”特展并未充分考虑这两年博物馆网红化带来的不利因素,比如在一幅长卷前,自右向左参观的观众自然会撞上自左向右参观的观众,二者必然会升级至吵架甚至冲突。受到展厅狭小等不利因素影响,相当一部分观众会在展厅来回穿插,挤压他人。在展览高调宣传的《治平帖》前,观众排队长达数十米,他们挡在其他展品前面,也让欣赏展品变得困难。参观体验是“无尽藏”的减分项,哪怕展厅采用了无反玻璃,也拉扯不出好感。这是博物馆教育与观众参观礼仪之间的双向博弈,短时间内似乎也难以解决,不过对南博来说,在苏轼的召唤下做成2024年全国最有营销力和影响力的展览之一,已经成功了。
kittyyqp
字有点多,消化不良
行走的海风
【博物馆】告别南京博物院年度大展“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已经接近十日,曾经在第一期展出的时候,写了很长的一大段文字,作为仪式感,我想我还是可以再写一点点。 在《治平帖》撤展之后,“无尽藏”终于回归到了一种正常的展览模式,展厅人不多不少,安静有序。这时候方才更能理解策展人关于“为什么是苏轼”这个问题的理解,是“传神”还是“尚意”,每一位观者都会通过展品得出自己的结论。我也曾以为苏轼是一种符号性的人物,他的影响力是一种显性特征,然而在展厅的《唐范隋进封柱国告身》卷上,当看到王安中、赵奇等人的题跋有明显的苏风面貌,我才领悟到这种在文人间隐性传承的精神内核。 一百个人眼里就会有一百场展览,我们都不能准确的评论一场展览。但还是想要祝贺南京博物院,从“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开始,南博做出了自己的展览品牌,即:有强有力学术支撑的,配套图录同步推出且积极营销的,展陈精美设备优良的,叙事完整藏品丰富的年度好展。送别“无尽藏”,开始期待下一场豪华大展了。
展馆里的其他展览
附近的展览
附近的展馆
© 2015 - 2025 i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