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展聚焦清中期以来的岭南中国画与博物画,展示其中体现的中西方视觉文化交流,探讨博物学对岭南地区近现代美术史产生的影响。这些作品描绘对象主要为岭南本土物种,展方希望借此让观众关注身边的自然物种和生态环境。
晚清及民国时期的广州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通商港口,在18、19世纪,许多西方博物学家从广州口岸进入中国内地探险,他们一方面采集物种标本,另一方面雇佣本地画家为物种绘制图画,这也是中国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博物画」。
《荷苞花》,清代
除外销画家外,许多中国艺术家都绘制过写实的带有博物性质的动植物绘画。例如黄士陵、蔡守的博物图画融合了中西两种博物学传统;居巢、居廉、高剑父等人大胆打破中国画的「写意」风格,强调形神兼备、对景写生,深刻影响了岭南绘画的发展。
本次展览中,广州艺术博物院还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合作,展出近百年来的科学性博物画,参观者得以直观感受现代博物画与早期博物画在科学性、艺术性方面的差异,了解相关动植物的知识。
部分展出作品
《鱼通草画册之一》,清代
《虞美人》,伍德彝,1896年
《荔枝蝉鸣》,居廉,1898年
《白玉兰》,黄士陵 ,1903年
东南亚南亚写生稿,高剑父,1930-1932年
《苹婆》,余峰,2013年
展览海报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