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览将呈现18-20世纪中国题材的欧洲版画,探究不同时期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以及中国形象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衰落的帝国」主要展出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的欧洲版画。由于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中不堪一击,使得东方古国的文明形象在欧洲人心中轰然倒地,这一时期的西方铜版画大多以摄影照片为模板,始终围绕着两个角度进行表现,一个是描绘中国的落后衰败,一个是猎奇中国的异域风貌,总之以东方之「野蛮」来彰显西方之「文明」。
《北京的环形街道》
第二、三单元则对比展现1840年以前欧洲人对中国的美好想象。「中国服饰」单元将展出以中国外销水彩画为模板制作的欧洲铜版画。18世纪,除茶叶、瓷器、丝绸等商品,还有一种描绘东方风情的水彩画经广州十三行销往欧洲。这些外销画虽出自中国画师之手,却吸收西方的绘画技术,以中国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作为题材,迎合了当时欧洲人想象中的中国形象,因而在欧洲深受青睐和追捧。
「阿罗姆:中华帝国」单元将展出19世纪英国建筑师和画家 Thomas Allom 的中国题材版画。Thomas Allom 其实从未到过中国,他的创作主要参考了马戛尔尼使团随行画师 William Alexande 的作品,1843年其画集《中国:那个古代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风俗》出版后,迅速成为欧洲最有名的图画本中国历史教科书。在 Allom 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华帝国还保留着最后的体面,欧洲文人对中国的人文理想仍然存在。
《发现长城》,Thomas Allom
从启蒙运动时欧洲人对中国的美好想象,到鸦片战争后欧洲人对中国充满歧视的形象描绘,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发生了一次巨大的翻转。展览旨在揭示这一中国形象的变化,根本原因在于西方社会自始至终都是在使用一种「唯我」的视角在观察东方,是东西方不平等关系和西方文化霸权和殖民心理的反映。
部分展品
《江南农桑》,Thomas Allom
《镇海孔庙》,Thomas Allom
左:《杰出的官吏》;右:《一位杰出的女士》
左:《屠夫》;右:《砖匠》
《李鸿章与美国总统格兰特》
《上海街头的比赛》
《中国式送葬队伍》
展览海报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