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m top

象形文字:解锁古埃及

排队时间  0分钟
30记录194想去

时间2022年10月13日 - 2023年2月19日
10:00 - 17:00 周五延长至20:30
提前1小时停止入场 12月24至26日闭馆
展馆大英博物馆
地址Great Russell St, London WC1B 3DG
展厅30号展厅
费用早鸟工作日全票:16英镑 周末全票:18英镑 16岁以下儿童免费

古埃及人的生活曾经属于未解之谜,中世纪的阿拉伯旅人和文艺复兴时期学者都尝试过解读埃及象形文字。1822年,法国学者 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 发表自己的首份罗塞塔石碑研究成果,证实埃及象形文字具有表音和表意双重功能,为古埃及文明与象形文字的揭秘提供关键线索。

为纪念埃及象形文字破译200周年,大英博物馆将展出超过240件相关物品,包括著名的罗塞塔石碑、埃及王后奈杰梅特的亡灵书等,揭露象形文字的破译过程和幕后工作。

展品中有诗稿、购物清单、报税单、条约协定等各类手稿和铭文,记录了古埃及人品尝美食、写信、讲笑话的日常生活故事。核心展品「罗塞塔石碑」是一块公元前196年埃及祭司制作的石碑,上面刻有古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的诏书,同一段内容有象形文字世俗体古希腊语三种不同语言版本,成为解读象形文字的重要参考。

部分展品

罗塞塔石碑,公元前196年,大英博物馆藏



埃及王后奈杰梅特(Nedjmet)的羊皮纸亡灵书局部图,埃及第二十一王朝,大英博物馆藏



埃及王后奈杰梅特(Nedjmet)的羊皮纸亡灵书局部图,埃及第二十一王朝,大英博物馆藏



埃及王后奈杰梅特(Nedjmet)的羊皮纸亡灵书局部图,埃及第二十一王朝,大英博物馆藏



书记官雕像,卢浮宫博物馆藏



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圣殿过梁浮雕,埃及第十二王朝,大英博物馆藏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

52张照片
11条评论
miayu123
埃及的画和雕像都注重人物肢体的全面性,如侧面的脸上正面的眼睛,正面的身体,侧面的头部
kittievickie
古埃及象形文字破译200周年的纪念大展~展期后半段的某个周日下午去的,人很多,但秩序井然,也不嘈杂。留出足够的时间,慢慢跟着大队按顺序走着看,不用挤,不用急,正好能细读label上的信息,差不多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可以看完。 展览的叙述基本上可分为四个主要模块(虽然展览本身并未如此区分标明),大体按照时间线索: 💙首先是介绍古埃及文字的演变和消亡(图1),从象形文字hieroglyphs到“手写体”hieratic,再到更简化的“大众体”demotic,最后是基于希腊字母的Coptic,这部分也可理解为“序篇”; 💜然后是中世纪近千年的时间里大家对这种“神秘鸟文”“炼金天书”的猜想和曲解; 💛接着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人不断深入的探索,当然重头戏是Rosetta Stone出土后的“破译竞赛”,关键在两个人,英国的Thomas Young和法国的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 💖最后是破译的成果,比如根据Abydos王表推测出古埃及文明的存续时间,远超出当时欧洲人的想象,还有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人签署的和战条约,也就此浮出水面… 我们现在对古埃及的认知,几乎都得益于象形文字破译后这两百年的持续研究。足以“兴废继绝”,也是那个时代的折射,不得不说,19世纪确是人文发展的一个高峰。崇古尚道的社会氛围,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轨迹延伸,而对理性的质疑和颠覆那时尚未出现。最优秀的人汇集在这个领域,突破迭出,敷衍作秀乃至作假之辈难有空间。对做学问真正感兴趣的贵族或者精神贵族,不虑衣食,也不囿于职称发文之需,纯为兴趣,纯为学问,甚至以求知为使命信仰,自然易出真成果。当然,也不可否认,支撑他们的兴趣和学问的,归根到底,在很大程度上,是“帝国主义”在外的殖民掠夺,不但为他们奠定了社会的财富基础,也提供了做学问的研究材料,包括但远不限于这次破译的关键——Rosetta Stone. 就暂不讨论历史和社会的复杂性了… 这次的展品主要是围绕探索的过程组织起来的,核心是“破译竞赛”时的笔记和信件(参考上一组图),以及当时用于研究的古埃及文本,包括石刻和手书。19世纪初,照相技术还未出现或普及,研究石刻文字需要依赖碑刻的铸模、拓片,或者质量参差的手绘。手写文字主要出现在莎草纸上,比如今天上传的第一组图8,“Book of Breathings”,是简化版的亡灵书,属于托勒密到罗马统治时期,它曾是卢浮宫首任馆长德农的私人收藏,Champollion在破译时专门研究过。本组图6是21到22王朝(相当于西周时期)的一件亡灵书,来自底比斯,Champollion也研究过,还在底下签了名。 值得一提的是,展柜里有一具带有彩绘石膏“外壳”的木乃伊(图3),上面的象形文字Champollion应邀解读过。开始我只把她当作了内棺,若不是展览门口那个小告示说展品包含Human remains,恐怕我根本意识不到她究竟是什么。有关展示Human remains的道德问题近年来已是热议话题,“光鲜体面”的木乃伊自会缓和些争议,但也容易让人忽略其“实质”,这时候“道德声明”恰恰还起到了广告提示的作用~ ⭐️印象最深的还是大量的莎草纸文献,贯穿展览四大部分,覆盖了从象形文字到Coptic所有四种文字,时间跨度两千多年,内容也不仅限于“亡灵书”。如此集中的展示,平时机会不多。“破译成果”部分的展品里有个公元前16世纪的“数学教材”(图8),里面讲了几十道题,文字旁边还有插图,几个等腰三角形。毫无疑问,能精准修建金字塔的国度,自然在数学上有的是“天赋”。 “数学书”下面是18王朝(相当于商代前期)的埃及版“黄帝内经”,旁边是公元前13世纪末(差不多商王武丁在位时期)的埃及版“周公解梦”(图9)。还有个同时期的来自孟菲斯的莎草纸,是小说中的章节(图7),里面提到一妇人引诱小叔未果转而构陷,颇似我们耳熟能详的某个成书于明初的小说桥段~文化总有相通之处,不过展出的文献中始终未见类似于先秦诸子的哲学和政论,不知这些是否是古中国和古希腊特有的~ 🍀很多莎草纸文献是由展览开头提到的hieratic文字书写的,手写化的象形文字,便于行政等日常使用,相当于古埃及的“隶书”。回去又查了点背景信息,说由它转化而成的原始西奈文,是最早的拼音文字,也是后来的希腊字母、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的共同“祖先”,甚至回鹘文、蒙文、满文的书写系统,也都是它的远支“后代”。 文明或许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不论曾经多么辉煌有多么广泛的影响,都难保没有衰退消亡的那一天。Rosetta Stone刚好给我们了个提示,对照互译,跨文化交流,即使不能扭转文明的衰落,也总能为经典文化的流传多添一层保障。
haileyzzzou
这个展做得很好!喜欢!
展馆里的其他展览
附近的展览
附近的展馆
© 2015 - 2024 i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