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览将聚焦16至19世纪中国主流画坛对古典风格的追溯,通过溪客旧庐的收藏重构吴门和江南地区文人画家的绘画复古运动。
15世纪中叶,吴地文人画家们厌倦明初以降的宫廷绘画和浙派山水,转而将目光投向元代,意图以赵孟頫等人的方法建立新的画风。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派风格逐渐形成风尚,对画坛产生延续近百年的影响。
至晚明时期,人们对渐趋泛滥的吴派绘画产生审美疲劳,纷纷寻求新的尝试。松江人董其昌整理自唐代以来古代山水大师的笔墨,借用禅宗的「衣钵」概念来划归文人绘画的师承体系,确立五代董源「士夫家之最」的宗师地位,以及元代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四人为正传的师承体系,即所谓的「南宗正脉」。
董其昌的两位学生王时敏和王鉴以各自的创作实践回应和推扬老师的理论,在以松江和太仓为中心的江南一带,推动了一场文艺复兴式的绘画复古运动。随着王时敏的长孙王原祁及学生王翚先后入都,南宗画派的影响力由江南向北京转移。
至清代乾隆时期,中枢的上层文士形成一股强大的「正统派」力量,他们以王时敏和王原祁为圭臬,在皇帝的介入和推动下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
部分展品
《五冈图》,文徵明,纸本水墨
《秋山策杖图》,沈周,明正德四年(1509),纸本水墨
《江山卧游图》,程正揆,清顺治十四年(1657),纸本设色
《甲子夏日作诗画册》册页(局部),李流芳,明天启四年(1624),纸本水墨
《黄山纪游书画册》册页(局部),程嘉燧,明天启四年(1624),设色纸本
展览海报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