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览以「百刻千摹」为题,意在凸显法书屡经摹刻的特征。展览将通过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帖学名家作品,启发观众对清代书法和碑帖之争问题进行思考。
从「帖学」视野看,清代书法的发展大致经过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雍正以前,其大体属于明代书法的延续阶段,以崇董书风为主流,代表书家既有亦步亦趋的沈荃、孙岳颁等人,又有力争突破的「康熙四大家」及陈奕禧等人。
第二阶段是乾嘉时期,帖学书法走上时代的高峰,以张照和「清六家」为著,与此同时,学界出现推崇碑版刻石的倾向和风气,打破了长期以法帖墨迹为主导的书学传统,由此形成「碑学」与「帖学」两大体系。当进入道咸以降的第三阶段后,帖学书法转向衰微,但仍有部分帖学名家维持风雅,如李兆洛、李宗瀚、翁同龢等人。
部分展品
自作诗,笪重光,清代
小诗一首,张照,清代
节录白居易《冷泉亭记》,林则徐,清代
《论平复帖草》,刘墉,清代
临蔡襄《郊燔帖》,王文治,清代
展览海报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