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2022年11月落成开放,是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藏品总数近7万件,展陈亮点包括亚洲最大的完整恐龙化石「合川马门溪龙」化石、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铁陨石「隆昌铁陨石」等。
这座博物馆的前身是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历史可追溯至1960年,最初收藏学校师生采集的地质标本。1965年「合川马门溪龙」标本入藏,学校为此建立了约800平方米的陈列馆。2009年成都理工大学在校园西侧新建博物馆,2016年学校与成都市政府签订协议,对这座博物馆进行扩建,并从高校博物馆转型为公共博物馆。
成都自然博物馆
展厅及馆藏 · Halls and Collection
成都自然博物馆占地面积约6.1万平方米,是成都首座不规则形态公共建筑,设计灵感来自四川地区独特的自然风貌与地理地质。博物馆主体建筑由六个山峰岩石造型的单体组成,外墙材料采用灰白色天然花岗石,致敬挺拔巍峨的蜀山。
博物馆展厅面积达1.7万平方米,共设6个主题展厅:地质环境厅、矿产资源厅、龙行川渝厅、探秘恐龙厅、生命探源厅、缤纷生命厅。
博物馆现有藏品近7万件,陈列展品约1万件,涵盖矿物、岩石、矿产、宝玉石、古生物化石、动植物标本等门类。最重要的三件藏品为合川马门溪龙化石、大竹重庆鱼化石、隆昌铁陨石。
「马门溪龙」是一种生活于侏罗纪晚期的植食性恐龙,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的四川、云南、新疆等地。成都自然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合川马门溪龙」化石于1957年在今重庆市合川区发掘出土,骨骼完整度超过80%,经过科学修复后全长达到24米,背高3.5米,是迄今为止亚洲最大的完整恐龙化石。
合川马门溪龙化石大竹重庆鱼化石出土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年代可追溯至距今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这件化石虽然长度仅有34厘米,但保存完好且形态立体,可以清晰看到鱼鳞、鱼鳍、鱼鳃、鱼尾等结构,极为罕见。
隆昌铁陨石是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铁陨石,高46厘米、长44厘米、宽20厘米,重达158.5公斤。据《隆昌县志》记载,这块陨石在明代陨落到隆昌县城西北郊,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被掘出并命名为「紫岩」。1970年代「紫岩」被运至成都地质学院,经研究鉴定为铁陨石。
隆昌铁陨石
数字 · Numbers
成都自然博物馆现有藏品近7万件,陈列展品约1万件,最重要的三件藏品为全长24米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距今1.5亿年前的大竹重庆鱼化石、重达158.5公斤的隆昌铁陨石。
展览现场
合川马门溪龙化石
大竹重庆鱼化石
三角龙化石
哺乳动物标本
鸟类标本
岩石矿物标本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