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m top

南山博物馆

排队时间  2分钟
3794记录384想去

时间每天 10:00-18:00 周六延长至21:00(仅限临展)
提前30分钟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南山大道2093号
费用Free

南山博物馆是一所区级综合性国有博物馆,主要收藏和展示南山地区的出土文物,同时注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广府区域历史遗存的收藏和整理。

历史:
南山博物馆2014年由深圳市南山区政府批准成立,2017年4月21日至5月19日作为深圳设计周分会场试运行开放,2018年1月31日正式对外开放。

展厅及馆藏:
南山博物馆共有地下一层和地上四层展厅,设有1个基本陈列和4个专题展厅。常设展览「南山故事」讲述南山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分为古代南山、近代南山、南山改革开放史三部分,介绍距今5000年前后的史前文化、数千年历史的百越文化、距今2000多年的商周文化与海洋文化,以及深圳建城史、广府移民史、海防建设史、客家移民史、改革开放史。

古代南山展厅



南山博物馆通过征集、收购和调拨等方式丰富馆藏,截至2017年底馆藏文物超过4000件,包括先秦至战国时期的古越族青铜器逾420件,部分青铜器在开馆首展「古越华章·古越族青铜器」中展出。其中三件羽人竞渡靴形钺、一件羽人竞渡提筒和一件带21字铭文的战国韩阳戈是南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韩阳戈,战国
带有21字铭文,是秦始皇平定岭南的物证。



2017年7月,南山博物馆接受深圳本地摄影师陈宗浩捐赠的超过1.4万张电子版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南山乃至深圳近30年的历史变迁。

数字:
南山博物馆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展厅总面积逾7000平方米,是国内建筑面积最大的区(县)级博物馆之一。馆藏文物超过4000件,包括古越族青铜器逾420件。

近年重要展览:
古越华章·古越族青铜器
展期:2018-1-31 ~ 2019-1-31

归来·丝路瓷典
展期:2018-1-31 ~ 2018-4-30

走进他山·张仃艺术大展
展期:2018-1-31 ~ 2018-2-25

部分藏品

弓形格宽叶菱形纹青铜短剑,战国



靴形羽人船纹青铜钺,战国



广彩纹章纹盘,清乾隆



「红瓜子」石湾缸,晚清



近代南山展厅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

356张照片
77条评论
nuanf2016
策展水平高,最有国际化视野。
arial25museum
趁着来南山博物馆的空档,顺便去了南头古城两个收费的同源馆,分别是文化同心和行政同属。至此,南头的四个同源馆参观完毕。 从精彩程度来说,我认为经济同源>>行政同属>文化同心>山海同貌。在远大于这里,穿插了南头古城几个免费的展馆,如南头1820、新安县衙介绍等,都从行政建制、区域演化的角度介绍了南头作为县域中心的变迁情况,免费展馆的介绍还是会相互重复,后面的同源馆也没有例外。 先说经济同源。经济同源两块最重要的内容分别是自然经济时期、南头体制过渡时期两者最有深圳特色。自然经济时期介绍了很多深圳地名的由来,如沙田、盐田、蚝田等,顾名思义就是沙田改造耕地、盐田生产海盐、蚝田采蚝捕鱼的生产方式,这与广大内陆地区农耕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此外还有珠池、渔场等发展模式;南头体制则主要介绍商舶贸易的主要情况,即从朝贡贸易的衰落开始,转向商舶贸易。商舶贸易的主要特点是抽取税金(没理解错的话),后续转向广州一口通商,进行海关贸易。 行政同属主要围绕三块展开:制盐、海防和行政区划。行政区划介绍了新安县城的布局、从东莞-宝安-新安的发展历程;海防介绍了迁界禁海、海边布置的大炮台等情况;制盐则从经济和政治角度说明了盐业的重要性。主题是很简单的,但是为啥要分成四层,四楼还专门弄了一个并没有啥意义的南头之钟说明南头古城的命名历史,属于是小题大做了。 文化同心希望从饮食居住、文脉流传、语言信仰三块展开。饮食居然说到了白切鸡、蛋挞等小物件的发展,感觉有点没意思;居住则提到骑楼文化、疍家船等特色居住,其中疍家船还算有点长见识,就是把家庭的生活从陆地搬到了船上,船上分别有厨房、烧火生柴等情景,还用了AR模拟;文脉流传说到了南迁及姓氏演变、宗祠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语言则从一首“月光光”开始说明粤语、客家话和潮汕话虽然语言不同,但却有这相同的开头和开头旋律;信仰则从妈祖的历史地位变迁说明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角度很全面,但是文物或者历史很少。 山海同貌则最为一般,介绍深港两地的生态发展情况,如候鸟在福田河绿道、红树林的跃迁和保护等等。 总结来说,如果不收费的话还好,但是行政同属和文化同心,属于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简单的展览分成好几层来进行了。总体来说不算是很值得专门去一趟。
arial25museum
赶在骑士文化展的最后一天来到了南博,看一看这个名气蛮大的展览。 开始对这个展览并不算很感兴趣,相比于之前在518博物馆日去的香港故宫文化馆看到香港赛马会的修明武备展览,那个展览的主题是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代军事文物,看到是一堆钢铁,并没有像紫禁城一日那样介绍皇帝起居和日常事宜那样有意思。但后面随着越来越多的朋友推荐,再加上了解到这是一个外国文物搬过来的展览,似乎很有一番难得,所以便过来了。 既然说到了香港故宫的清代军事文物展,也好好回顾一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说到了八旗制度。首先介绍服饰,“甲胄”从上至下分别为盔枪、缨、缨管、护肩、身甲等等;然后八旗根据驻防分布可以分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一直到镶蓝旗,维护内城的秩序;展出的文物主要有弓箭枪炮等武器、兵符等展示皇帝军权的内容,并讲述了刀剑在中国古代军事史的重要程度、强调了清朝骑射的传统及欧洲火炮传入的历史,最后给出清朝时期操阅、军礼以及晚清抵御外敌的历史。总体来说,叙事是从皇家角度来进行描述,是大场面、大历史。 今天在南博看到的骑士文化展,个人理解主要是分为了三块。第一块是骑士,先着重讲骑士的穿搭,如盔甲、胸甲以及整套骑士装束的展出。很多骑士装束都是黑金的颜色,看起来金光闪闪,尽显尊贵。在讲骑士装束的时候,从盔甲制造的工具(青铜-铁器-钢铁)说明时代的进步,并单就头盔一项介绍了很多风格。再讲骑士的武器,从骑士之前的矛头、剑身讲起,再慢慢演化到后期的各种各样的工具,如可以防御和攻击的盾牌、刀枪剑的后续演化等等;第二块是马,骑士本就有马上战士的意思,讲了对于马的各项武器装备,马鞍、鞍桥、马面等等,看到金的马鞍还是觉得很震撼;第三块是骑士文化,主要讲了骑士文化的特点,如骑士作为贵族的底层上有封主下有扈从,并且引述了经典的名言名句之“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就来源于此。此外还讲到了骑士的培养方式(马术、武艺、解剖)、小骑士的诞生、骑士的爱情观、十字军运动,最后讲到了骑士文化的衰落,主要是由于骑士模式的不稳定性,不能很好的管理军队,同时火炮的诞生使得步兵更加好操作。我个人理解,骑士文化主要则贯穿在所谓“黑暗中世纪”。伴随文艺复兴,骑士文化也由于异军突起的其他战争形式、更高的成本从而被退出舞台。 这个展览和香港的军事文物展相比,内容更加突出,主题更加鲜明。同时中外结合的军事展览也能看到军队的文化差异,还是蛮有收获的。
更多相关展览
附近的展馆
© 2015 - 2025 i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