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m top

黑河博物馆

5记录3想去

时间5月1日-10月14日 9:00-11:00 14:00-17:00
10月15日-4月30日 9:00-11:00 13:30-16:30
地址黑河市爱辉区海兰街241号
费用Free(需持有效证件)

黑河博物馆是黑龙江省13个地市中的第一所地市级综合博物馆,1989年正式开放,主要展示当地自然物产、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现有馆藏文物超过5300件(套)。

历史 · History

黑河博物馆1989年建成开放,1993年获得国家文物局拨交的一批珍贵文物,2013年以这批文物为基础策划推出「中华瑰宝——国家特拨瓷器展」专题陈列。

2013年,黑河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2015年进行馆舍维修和升级改造,新增展厅面积240平方米,2016年对瓷器展进行改陈更新。

2019年,黑河博物馆新征集入藏文物227件,包括采集自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辽金遗址的158件遗物,如砍砸器、石镞、刮削器、桂叶形石器、玛瑙珠、纹饰清晰的陶片等,扩充了与黑河地方历史相关的馆藏数量。

展厅及馆藏 · Halls and Collection

黑河博物馆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展示面积2100平方米,设有4个展厅。博物馆馆藏文物数量超过5300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8件,二级文物67件,三级文物567件。藏品按质地可分为石器、陶瓷器、纸质品、铁器、玉器等。

门厅约50平方米,展出黑河市城市建设全景沙盘,并通过地图介绍黑河地区三市(黑河、北安、五大连池)、四县(嫩江、德都、逊克、孙吴)的自然地理与行政区划概况。

1楼中俄艺术陈列馆不定期展出中国和俄罗斯的近现代艺术作品,包括前苏联画家的风景和人物题材油画、俄罗斯领导人的小雕像等;3楼、4楼分别设有临展厅,用于举办不同主题的临时展览。

2楼为「国家特拨瓷器展」专题陈列:从国家文物局拨交文物中遴选140件明清瓷器展出,现场还复原古代制瓷场景,直观再现古代陶瓷取土、淘泥、做坯、施釉、烧窑的制作流程。

数字 · Numbers

黑河博物馆1989年建成开放,展示面积2100平方米,设有4个展厅,馆藏文物数量超过5300件(套),长期陈列140件明清瓷器。

近年重要展览 · Important Exhibitions

一代伟人毛泽东:庆祝建国70周年百姓藏品展
展期:2019-3-24 ~ 2019-6-20

生肖文化迎新贺年展
展期:2018-12-26 ~ 2019-2-30

时光记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老物件展
展期:2018-11-3 ~ 2019-4-30

创意生活·情系环保:马凌平手工作品展
展期:2018-5-18 ~ 2018-6-20

部分藏品


明代乳丁纹双耳杯


豆青地青花加紫桃式倒流壶

部分展厅




博物馆外景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

9张照片
1条评论
gwdjc
⚠️写在前面: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App里没有瑷珲这座古城,也没有作为历史证据的瑷珲历史陈列馆,但我依然觉得它应该被写出来,让大家都去参观一下,铭记历史,热爱和平。 实在没有地方写了,我选了距离最近的黑河博物馆名下,希望大家不要误会。 认识瑷珲从老父亲的执着开始,来到黑河之前,我只是从一些历史博物馆中了解东北这片土地的发源和朝代更迭,来到黑河之后,父亲第一个表示要来的就是瑷珲古镇以及历史陈列馆。跟随父亲的脚步,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带着疑问和好奇,去揭开历史的真相,同黑龙江人民一起感受刻在骨子里热血的悸动。 瑷珲作为中俄边境上的城市,承载着我国北方多民族发展的历史记忆,是民族融合文化发展的延续,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屈辱的见证,是当时沙俄侵犯我国边境以及侵占我国领土的证据,而在此基础建立的瑷珲历史陈列馆就是一部中俄交战史。看过这个展览之后,我相信不论是东北这片的还是全国各地的,不论是了解历史的老人们亦或是懵懵懂懂的少年人,以后再看到或听到瑷珲这俩字,就能想起过去黑龙江领土的广博,多民族文化的热闹,以及后来的屈辱,民族气节与文化交融的传承,历史的厚重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不用预约直接拿身份证从门口换票,瑷珲历史陈列馆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是全国唯一一个以中俄东部领土演变历史为陈列主题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走进陈列馆,从迈上台阶的那一刻起,就带着一股沉甸甸的分量。你仿佛打开了一本历史课本,跟随者陈列馆主题的变更,去打开黑龙江这片土地版图,发现孕育繁衍生息多民族的辉煌,通过展区内的油画作品、复刻场景和投影影视讲述清晰直白的看到残酷战争中沙俄侵略屠杀无辜民众的桩桩血案,见证清政府与之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和《瑷珲条约》两部餐食我国大面积领土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与其他博物馆不同,陈列馆没有高高的大楼,外部有点类似地宫的扁平感。通过台阶设计向上攀登抬高馆内高度,两侧外墙则雕刻了瑷珲古城哥哥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与日常生活场景。它又融入了中原文化,在馆外设立了三层阁楼以及风铃墙。这个名为魁星阁的阁楼,是庚子俄难瑷珲古城被焚毁后唯一幸存的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留存下来,有机会也可以登高俯瞰修复后的古城遗址。迎风作响的1858个风铃的风铃墙则象征着1858年所签订《瑷珲条约》中被割让的60万平方公里领土。 进入展厅映入眼帘的就是中间的多民族雕像以及周围一圈以裂纹方式体现的屈辱事件和不平等条约,带着沉重的力量引领我们走向黑龙江流域。门口有展示屏和服务台,一共有“黑龙江是中国北方民族的母亲河”、“十七世纪中国黑龙江流域和《尼布楚条约》”、“时期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黑龙江流域”、“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黑龙江流域与《瑷珲条约》”、“‘庚子俄难’和重建瑷珲” 五个部分。展馆的设计并非单纯的直上直下,从入口的主展厅绕圈参观后还有展厅之间的步道与向下的斜坡。一楼是五个部分展区,下一层则是活动区,有电子屏幕留言区、影音播放室、图书室、爱国教育区、文创展示区。 第一部分比较轻松,介绍了黑龙江路流域丰富的物产资源和生态环境,多民族文明的起源与中原不可斩断的联系。在这里我看到了不同种类牛头骨、猛犸象牙化石,北方偏冷,动物都长得壮,化石是真的好大啊!看到了不同样式的陶、铜、玉、石、银制品,样式有的确实与其他地区省博物馆还是略有区别的,偏带少数民族特色。了解了历代政府对于黑龙江流域的管辖,通过地图版面可以看到地域是相当辽阔的,基本上截止到海峡边包括岛屿都是我们的。整体来看实体展品较少,文字、照片、地图展示较多,可以学到很多历史知识。 第二部分十七世纪中叶前半段讲了很多民族的手工艺,集合民族文化的美学,特别有趣。其中鄂伦春族民族的服饰和生活制品,基本都是运用树皮和动物毛坯制作,虽然略显粗糙但实用性很强,既保暖又便利也不失美观,毛茸茸的我很喜欢。在宗教上最大的特色要数萨满制品,萨满的衣服都是用各式各样的皮革制作,上面有很多打结符号,绣品叮了当啷的还挺好看。旁边放着“作法”用的木偶,布置雕刻不同的人形外面还裹着各式各样的皮衣,头一次近距离看到实际的用品还是很有趣的。 不过从后半段的展区开始,各民族的灾难开始了,游客们的步伐愈发沉重,内心也越来越压抑。从1643年哥萨特开始俄国陆续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展现了野蛮人的姿态,烧杀抢掠无所不作,数次施行屠城惨案。为了更加直观的感受,馆方尽力还原了当时的场景,以及大量的油画描绘当时的战斗和场景,调动了每个人压抑的情绪,感染力极强。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清兵将领奋起还击,使用武力捍卫领主主权的努力,看到了清兵的各式各样的武器箭簇、马镫、旗兵的锁子甲,也无奈的看到了中俄签订不平等条约场景、俄国在我国黑河期待建立共和国采金的纸币货币。 最令我们愤怒的是1900年沙俄侵略者在黑龙江左岸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海兰泡惨案”。将刀刃对象手无缚鸡之力的普通民众,血洗城内5000多人。看了在半个房间那么大的巨幅半景画上动态投影讲解,才知道当时究竟有多惨烈。不论男女老幼统统被抓走,商铺洗劫一空,沙俄军警用刀刺、斧劈、枪击等手段,将中国人赶入汹涌的黑龙江边,会挥舞棍棒与枪托把人活活打死,将人推入江水中,几千中国人的生命化为乌有,血水染红了黑龙江。 后面有一个开放式场景的“瑷珲被毁”展区,复原了几处俄军进攻炮击瑷珲时城内真实场景。入目便是残垣断壁,每走到一处,灯光亮起,蜡像做的人物模型就会动起来。挣扎攀爬的官兵,举刀怒吼的守卫,抱在一起准备迎敌的铁匠师徒,抱着被炸死女儿目光呆滞的母亲,搂着牌位不愿离开家园的老人,誓死守护摘下官帽战斗最后一刻却无力回天准备自刎的副督统,构成了一幅幅瑷珲军民誓死保卫家园的画面,观看时从中穿过,带出剧烈的视觉震撼,胆小的被父母带着往前走,悲壮之情油然而生。 参观之后,每个人都是不平静的,有为沙俄凶残的愤怒,有为屠城惨烈的不忍,有为无辜妇孺染红江河的痛哭,也有为丧失领土条约的心酸。和平来之不易,但历史不能忘记,外族的凶残,民族的血泪永远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一道划痕。正如半景画视频里讲的那样:历史的车轮不断的前进,和平正义的力量在不断改善着两国关系,我们期待世代友好,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振兴有待后人继续奋斗。
© 2015 - 2025 i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