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览旨在向公众介绍有关海洋的知识,提高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展览划分为「透光带」「暮色带」「午夜带」「深海带」「超深渊带」5个区域,带领观众从阳光照耀的海面逐步下潜,直至抵达黑暗的海底,在沉浸式的体验过程中感受深入海洋时的环境变化,发现深海中的各种生物,了解人类探索海洋所使用的尖端技术。
透光带位于海洋最上层200米,因温暖且光照充足,存在着珊瑚礁、海藻森林等各种栖息地以及数百种海洋生物。这是人类活动最多的海洋区域,也是受污染和过度捕捞威胁最大的区域。
暮色带位于海下200至1000米处。随着各种深海动物到浅水区域觅食,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动物迁徙每天都在透光带和暮色带之间发生。暮色带作为海洋的生物泵,将碳从表面输送到深海储存,在地球气候的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午夜带位于海下1000至4000米处。由于该区域永远处于黑暗之中,生物发光成为一种重要的适应方式,可以用于交流、狩猎或防御。许多鱼类演化成黑色、半透明或银色以躲避敌人。
深海带位于海下4000至6000米处,地形平坦而广阔,占据世界上大部分的海洋底部。多金属结核产生的「暗氧」和携带矿物质的深海热泉为海底生物的多样性提供支持。大部分从地表转移的碳都储存在深海带海底。
超深渊带位于海平面6000米以下,最大深度约11000米。世界海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因极大的水压和食物供应匮乏而物种稀少。迄今全球仅有27人乘坐潜水艇到达过马里亚纳海沟,人类对它的了解甚至少于对月球和火星的了解。
部分展品
连续浮游生物记录仪,20世纪30年代
Neil Brown Mark III 温盐深仪,20世纪80年代
MUFTI-2 声呐拖体,21世纪10年代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