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广州三年展的主题为「化作通变」,取自中国古典哲学《庄子·天道》中的「万物化作,萌区有状」和《文心雕龙》中的「变则其久,通则不乏」。「化作」指向当前世界演化时事物与现象的化育生成,而「通变」有着双重含义,一是指对变化之理的认知、对处变情境的量度,二是指变化本身的状态。
本届广州三年展分为文献展和主题展,文献展以「通变」为关键词,旨在系统梳理自1977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脉络。主题展则邀请超过50位(组)国内外艺术家及团体参展,试图以艺术为切入点,反映快速变化的当代景观,思索如何应对变化,并构想未来可能发生的转变。
主题展分为四大板块,「边缘」板块展开了对中国当代艺术样本的另一种书写,不再集中于对标志性文化符号的梳理与呈现,试图寻找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被忽略或散落的碎片化的文化记忆。「内生」板块则反思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性」的变化与发展。
「慢板」板块中,艺术实践转向了对本体价值的重新思考。在这一板块中,慢艺术尝试给出一种应变的可能,它回归到材料的本体语言,回归到创作与手做的经典关系,重新思考创作的意义。「触屏」板块尝试讨论当科技深刻地嵌入并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未来如何在人与自然、人与技术、物质与非物质间变化的伦理中自处与相处。
部分展品
《跟连续有关的线索》,范西,2022年
《Dikhen Dural》,马乌戈扎塔·米尔加·塔斯(波兰),2022年
《十示 2022-15》,丁乙,2022年
《连续动作塑造的空间形态——循环》,缪晓春,2022年
《迹象》,刘建华,2011年
《手、听》,加里·希尔(美国),1995-1996年
《楼宇-1》,黄一山,2012年
《云中花园·24个瞬间》,隋建国,2022年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