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岭南画派代表人物关山月诞辰110周年,广州艺术博物院与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共同策划此次展览,展出近百件关山月作品及相关历史文献。展览以关山月1983年撰写的《我与国画》为线索,解读其20世纪40至50年代的创作,呈现一位追求进步的美术家接受党的领导,成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文艺工作者的心路历程。
展览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章「图绘人间」讲述抗战胜利后关山月对国民党的统治感到失望,于是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用画笔表达对苦难民众的同情;被迫离开广州、前往香港后,他为平民画速写,并根据进步文学《虾球传》创作连环画;为庆祝广州解放,与人间画会同仁一起创作巨型毛泽东像……这些都反映了关山月对人民的认同和对新中国的向往。
第二章「山河新貌」呈现关山月的山水画创作新面貌,展出《进攻海南岛》《长征路上》《闸坡渔港》《农村的早晨》等。新中国成立后关山月参与土改运动,在上山下乡、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思想经过了改造,山水画呈现出显著变化——壮阔的意境中,始终饱含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的色彩,这也成了他日后的主体艺术风格的基调。
《长征路上》,关山月,1953年
第三章「人民的形象」展出关山月描绘新中国新人、新事的作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回答了「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这一问题,指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新中国成立后,关山月响应号召,创作了一批渔民、水产工人、妇女干部、海军的肖像,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审美,体现了艺术家对于党的文艺政策的深刻领悟与发自内心的认同。
部分展品
《被压榨下的饥民》,关山月,1948年
《香港写生·缝衣》,关山月,1949年
《闸坡渔港》,关山月,1953年
《一封家书》,关山月,1953年
《妇女委员》,关山月,1954年
《农村的早晨》,关山月,1954年
《中国画如何为人民服务》,关山月,发表于1951年8月15日《南艺通讯》
《我与国画》,关山月,发表于1984年第1期《文艺研究》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