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m top

维也纳摩登 - 克里姆特、席勒 世纪末之路

排队时间  2分钟
96记录481想去

时间2019年4月24日 - 8月5日 10:00 - 18:00
4月至6月间每周五周六延长至20:00
7月至8月间每周五周六延长至21:00
5月25日延长至22:00 提前半小时停止入馆
周二闭馆(4月30日除外)
展馆国立新美术馆
地址東京都港区六本木7-22-2
展厅企画展示室 1E
费用全票:1600日元 大学生:1200日元 高中生:800日元 中学生以下免费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维也纳在绘画、工艺、设计、时尚等多个领域同时出现了新的潮流,形成了维也纳独有的富有装饰性的辉煌文化。

在这个后来被称为「世纪末艺术」的运动中,美术界出现了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埃贡·席勒(Egon Schiele),建筑界出现了奥托·瓦格纳(Otto Wagner)、约瑟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n)、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等重要人物,共同成就了维也纳文化的黄金时代。

Pallas Athena,1898年,Gustav Klimt,Wien Museum,摄影:Peter Kainz



Self Portrait,1911年,Egon Schiele,Wien Museum,摄影:Peter Kainz



本展尝试从「近代化的过程」这一新视角解读维也纳世纪末文化,将其源流回溯至18世纪女帝玛丽亚·特蕾西亚(Maria Theresia)时期的启蒙思想,呈现维也纳丰富的文化土壤。

Maria Theresa with Joseph II as a child,1744年,Martin van Meytens,Wien Museum,摄影:Peter Kainz



Allegory of Love,1895年,Gustav Klimt,Wien Museum,摄影:Peter Kainz



Poster for the First Secession Exhibition(censored version),1898年,Gustav Klimt,Wien Museum,摄影:Peter Kainz



Lady in a Yellow Dress,1899年,Max Kurzweil,Wien Museum,摄影:Peter Kainz



Emilie Flöge,1902年,Gustav Klimt,Wien Museum,摄影:Peter Kainz



Emilie Flöge 的裙装,基于1909年原品复制,Wien Museum,摄影:Peter Kainz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

115张照片
34条评论
kikizhou
六本木国家新美术馆的维也纳分离派的艺术展。先说结论,规模这么庞大,展品这么丰富的展览实在不多。油画,素描,海报,明信片,书籍,家具,服装,建築,把当时种种流行风尚都有介绍。画家的核心人物当然是克里姆特和席勒,但是其它人的作品也有亮点,比如1的有画家王子之称的汉斯•马卡特有三幅大作,头次了解这个画家,惊艳之极,照片不明显,但真作的色彩非常美,实在是太喜欢。另外重新认识了一下克里姆特,原来除了那种色彩迷离的作品外,他也有2的旧城堡剧院观众席那种极其缜密写实的画作,画功之深厚真是不寻常。
echo
展品本身都挺精美的,就是我个人看完有种文不对题的违和感。展览的主旨似乎想讲述19世纪末为止的维也纳城市及人文思想发展的过程(一上来就介绍维也纳对启蒙思想的接受),约瑟夫一世的角色受到了特别重视,但正当我等着听启蒙思想怎么和他的中央集权联系起来的时候章节猛地转到了政治审查压迫维也纳市民关注私人空间,进而产生了世纪末思潮的源头blabla……这思维跳跃也未免太生硬。也有可能是日本大众对这类思想性(政治相关尤其)内容普遍不感冒导致的吧。展品中有很多日常用具、家具和文献资料,建筑部分很有看点,虽是个门外汉但感受到了当时维也纳艺术观念的先锋气势。克林姆特的画不多,海报上那幅单独撑了一面大墙,但除非对这幅画有特别执念,建议想看克林姆特的人还是去上野更合算。倒是末尾的席勒给人以大开眼界之感,他与克林姆特的思想关系也很有意思,仿佛是维也纳启蒙思想走的最后的末路。总体感受是,一个想讲出思想性但结果有点微妙的展览,不过可以起到为上野的克林姆特展做补充的作用。
akina
奔着克里姆特去的 喜欢上了Hans Makart 席勒 Koloman Moser Otto Wagner 国立新美术馆挺漂亮的
展馆里的其他展览
附近的展览
附近的展馆
© 2015 - 2024 i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