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m top

广西壮族文化展

1记录5想去

时间2014年8月22日 - 10月26日 9:00 - 17:00
提前半小时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不包括国家法定假日)
展馆浙江省博物馆
地址孤山馆:杭州市西湖区孤山路25号 之江馆:杭州市西湖区江涵路300号之江文化中心
费用Free

壮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692.6万人,2010年),其中85.4%的壮族人口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1444.9万人,2010年)。千百年来,壮族在广西这片热土上,与各兄弟民族长期杂居,和睦相处,辛勤耕耘,因地制宜,吸收融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稻作文化、居住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节庆文化。

:壮语意为「种植水稻的田」,稻作农业是壮族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壮族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源泉。

据「雒」而作——稻作文化
部分广西野生稻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壮族先民在长期采集野生稻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和掌握了稻米的食用价值和生长规律,将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在发展稻作农业的过程中,壮族人制造了各种各样的耕作工具和稻谷加工、炊煮、贮存的用具,并因地适宜开辟了举世惊叹的梯田,形成了一整套先进成熟的育秧、灌溉、施肥的生产技术。

凭「雒」而居——居住文化
部分壮族先民最初大多选择岩洞作为自己的安居之所,到新石器时代之后,实现了从穴居到房居的转变,因地制宜地修建了干栏式建筑,并逐渐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壮族村寨。现代壮族村寨依然延续着传统,山区的壮族喜欢选择在地势较高,背靠青山,面临溪河,村寨两侧有山地、梯田,植被茂盛的地方定居,而生活在平原丘陵地区的壮族则选在河流的拐弯或交汇处建村子,周围是大片的稻田,有「无河不住,无田不居」之说。

赖「雒」而食——饮食文化
稻米及其制品与壮族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包括以稻米为主、其它杂粮为辅的食物结构,以糯米制品为主的节日食品特征,以及与稻作农业相关的饮食禁忌。壮族谚语:「稻米养命」,又说:「吃饭不忘稻田,吃鱼不忘溪河」,这样的传统仍然很好地保留在现代壮族人的生活里。

靠「雒」而穿——服饰文化
部分稻作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棉、麻纺织业及服饰加工业的发展。壮族先民很早就掌握了种植棉花和使用棉花进行纺织的技术。壮族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出土有石制和陶制的纺轮,之后,各种纺织工具层出不穷。直至今日,壮族人仍喜欢穿着自纺自织的以蓝黑色调为主的民族服饰,并有织锦刺绣的传统。

依「雒」而乐——节庆文化
歌圩是壮族古老的风俗习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悠久的历史。宋代《太平寰宇记》载:「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歌圩是壮族人民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也是未婚青年唱情说爱的地方。歌圩上唱的歌大都是生活语言的高度提炼﹐具有生动﹑纯朴﹑深刻的特点﹐歌词有韵﹐能唱﹐易记﹐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经常交替运用。未婚青年在歌圩上自由地选择心爱的伴侣﹐唱得情投意合的时候﹐便互相抛绣球(有些地区则互碰熟红蛋)或赠礼物﹐从而建立恋爱关系。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

6张照片
展馆里的其他展览
附近的展览
附近的展馆
© 2015 - 2024 i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