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m top

「瘿-生物的共同演化」特展

1记录3想去

时间2014年7月7日 - 8月31日
9:00 - 17:00 周一闭馆(除暑假期间)
展馆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地址台中市北区馆前路一号
费用全票:20新台币 优惠票:10新台币

瘿(gall),是植物组织受其他生物刺激(包含物理机械性或化学物的刺激),造成其受刺激部位附近的细胞增生、增长的变形状态。

使植物产生瘿的生物称为「造瘿生物」,主要有昆虫的双翅目、半翅目及膜翅目等,及螨蜱的节蜱类,还有真菌、细菌、线虫、菌质体及植物。

产生瘿的植物称为「产瘿植物」,植物产瘿的部位多在叶片部分,其它还有枝条、嫩芽、根、花和果实。因为瘿的形状及位置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所以哪怕看不见造瘿生物,也可根据瘿的形态判断是何种造瘿生物对植物产生影响。



瘿学(cecidology),是指对于植物瘿的研究科学,始于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才有较多深入的研究。人类对瘿的利用始于民俗占卜,后期拓展至染料制作和医药生产,著名的例子如中医上的五倍子,即是利用蚜虫于盐肤木上造成的虫瘿充当收敛剂使用。

瘿及造瘿生物是一种长期共同演化的结果,瘿提供造瘿生物避难所及丰富的食物来源,而造瘿生物对于植物的刺激使其产生生理及结构的变化,同时也延长受害细胞的生命。

瘿的演化有六种可能:
1、中性的非适应假说
2、植物的防御行为假说
3、互利共生假说
4、造瘿生物汇集营养的片利共生说
5、躲避不利环境状况的微环境假说
6、躲避天敌的假说

本次特展主要介绍了昆虫及螨蜱所造的瘿,以及瘿形成过程、机制及种类,呈现方式包括文字解说及图板、模型、植物瘿实体、实际操作显微镜观察瘿及影片,暑假期间博物馆还会邀请学者专家举办三场演讲及植物园观察活动。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

展馆里的其他展览
附近的展馆
© 2015 - 2024 i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