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m top

亚洲织品展

0记录5想去

时间2022年10月1日 - 2023年4月14日
9:00 - 17:00 周六周日及节假日延长至18:00
周一闭馆(4月4日除外) 1月3日至13日闭展更换展品
展馆国立故宫博物院
地址台湾嘉义县太保市故宫大道888号
展厅南部院区3F S304
费用全票:150新台币 18岁以下免费

「亚洲织品展」是台湾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区的常设展项,汇集各地的代表性织品服饰文物,呈现亚洲多元文化。

本次展览分为四个单元,「焦点展件」以印度绘染棉布为核心,分析其纹样及技法,探究其如何畅销欧洲并成为异国风情的载体;「认识织品」从纤维材料、织染技法、装饰纹样、服饰剪裁等方面解析织品染织工艺,旨在使织品赏析更浅显易懂。

「区域风情」介绍西亚、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地的织品服饰,包括东南亚代表性织物「伊卡」(ikat),及由其演化而来的中亚的艾德莱丝绸(atlas)、日本的「絣织」(kasuri)等;「婚庆盛装」通过展示亚洲各地的结婚礼服,呈现服饰背后的礼俗文化,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部分展出作品

「黑天与牧牛女」刺绣挂饰,印度,19世纪

本件作品为印度黑天祭典仪式使用的织品,黑天为毗湿奴的化身,蓝黑肤色为其特征。神话中,黑天从小由牧牛人家庭收养,长相俊俏、多才多艺,每当黑天在树下吹起悠扬的笛声时,众多牧牛女便寻声而来,伴着乐声与之共舞,上述场景是印度绘画、织品中经典的艺术主题。



红地多彩经纬向伊卡纱丽,印度古吉拉特邦帕坦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伊卡」是东南亚及印度地区的代表性织物,其名称源自于马来语「ikat」,制作方式是先将纱线分段染色后再织出图案。本幅纱丽为经纬双向丝质伊卡,当地称为帕托(patola),以经、纬丝线依图案设计先分段扎染后再进行织造。作品以菱形为框,内填大象、花卉、鹦鹉、跳舞女孩作为主纹饰,这类织品被称为「大象鹦鹉」纹帕托拉。



佩斯利纹毛织披肩,印度克什米尔地区,19-20世纪初
本件毛织披肩为纬向斜纹的织造结构,布幅主体以菱格为框,内饰单株花卉,两端装饰连续佩斯利纹(paisley)。克什米尔地区以擅长羊毛织物制作著称,高超的织造技巧,精湛的刺绣工艺,再结合设计洗炼的佩斯利纹,使得当地的织物在19世纪时受到欧洲上流社会喜爱。



柬埔寨伊卡粗染挂饰,柬埔寨,20世纪初
本件为纬向伊卡丝织品,上段以亭阁为饰,下段则以长形多彩仪式旗幡为饰,推测为是丧仪中的悬挂的仪式用布。纹饰中的亭阁当为火葬亭,在柬埔寨信仰中,人们相信火葬仪式可使往生者摆脱世俗的烦忧,顺利转生来世。



法蒂玛之手纹长袍,乌兹别克斯坦,19世纪
中亚地区利用伊卡技法制作的织品称艾德莱丝绸(atlas),通常为全丝或丝棉交织而成,特色为体量较大的装饰性图案,用色对比强烈,给人时尚新颖之感。本件长袍主纹饰为红色大花搭配黄色新月,底纹布满可趋吉避祸的掌型图案「法蒂玛之手」。



黄地花卉纹伊卡长袍,乌兹别克斯坦,18-19世纪
本作品在亮黄底上装饰量体硕大的红花,构图前卫大胆、配色鲜明,暗红色内衬上饰有佩斯利纹、花卉、吊灯、格栅门结组而成的大型华丽图案。乌兹别克斯坦长袍内衬多采用俄罗斯工业印花布,而俄罗斯的技术来自欧洲,欧洲的印花布又始于对印度绘染布的模仿,因而这件作品可看作是欧亚贸易文化交流的产物。



蓝地几何纹絣织风衣(合羽),日本,19世纪末
日本絣织(kasuri)由「伊卡」(ikat)发展而来,制作时先将经纬线分段绑染,再织成花纹布。平纹交织出的纹饰边缘有参差不齐的晕开效果,为其最大的特色。本件作品以段染后的棉线交织出格纹、菱形、双线的素朴设计,该设计是江户时代的常见样式。这类斗篷形风衣又称「坊主合羽」,源自桃山时代葡萄牙传教士穿着的风衣,江户时期成为男子旅行的外出服饰。



绿地多彩花卉纹苏扎尼挂饰,乌兹别克斯坦,19世纪
苏扎尼(suzani)是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特色刺绣织品,运用了刺绣与拼布相结合的特殊技法。本件作品以嫩绿色铺底棉为底,上绣硕大的黄色、红色、白色平面图案式花朵,用色大胆活泼,呈现出五彩缤纷、春意盎然的视觉效果。根据挂饰中间描绘清真寺的壁龛轮廓推断,该作品可能为用于祈祷仪式的挂饰或祈祷垫。



红地狮戏球纹桌帷,印尼爪哇岛,20世纪初



螺钿木鞋,印度,20世纪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

展馆里的其他展览
© 2015 - 2024 i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