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览将展出上海摄影师尔冬强历时10年时间追寻3名法国汉学家足迹,拍摄的考古现场图片,以及他搜集的与3名法国汉学家相关的历史照片、学术著作和文献资料等,呈现沙畹、伯希和、谢阁兰这3名汉学家对中国汉学的研究。
法国是欧洲最早开展汉学研究的国家,早在1814年法兰西学院就创设了与中国相关的教席,使法国成为第一个在科学领域建立汉学研究的欧洲国家。
爱德华·沙畹(Edouard Chavanne,1865—1918)在24岁时以法国驻华使团译员身份前往北京,在当时清朝驻法使馆参赞唐夏礼的帮助下翻译《史记》。1907年第二次来到中国,考察了龙门和云岗石窟地区,并在考古和碑铭方面取得收获。他的著作包括《西突厥史料》、《北中国考古旅行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译注》等。
沙畹于1907年7月拍摄的龙门石窟
沙畹在河南永昭陵
保罗·伯希和是法国汉学家、探险家,他借助流利的汉语和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在1906至1908年对库车图木舒克以及敦煌石窟进行考察,但劫走逾6000种文书;后期致力于蒙元历史研究。他的著作包括《郑和下西洋》、《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等。
伯希和的护照
伯希和在敦煌藏经洞
维克多·谢阁兰是法国汉学家、考古学家和诗人,他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入研究,并以此为灵感创作了诗歌、散文和小说,被称为「法国的中国诗人」,他的重要作品包括《古今碑录》(诗集)、《勒内·莱斯》(小说)等。
谢阁兰在陕西乾陵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