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览将展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台湾地图,呈现台湾社会的变迁历程,探索当代地图如何传达社会议题与关照。
展览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单元「徘徊北回归线的岛屿:台湾、小琉球、福尔摩沙…」,回顾台湾在西方地图里的出现与演变过程;第二单元「幻想与现实的分界:清代台湾岛上的原汉界线」,介绍清代统治者的划定「番界」政策,首次公开展示《18世纪末御制台湾原汉界址图》。
第三单元「放大镜下的台湾:日本时代的地图」展现日本殖民统治者制作的台湾地图;第四单元「冷战及戒严时期的地图」关注冷战及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对台湾街路名称的改造和地图重绘工作。
第五单元「不只是地图:当代的地图制作与社会关照」反映当代地图绘制工作的变化与意义——日益成为展现自我认同与社区关怀的重要方式。
部分展品
「世界地图」,1587年
这张世界地图最早收录于荷兰制图师 Abraham Ortelius 1570年出版的《世界舞台》地图集。《世界舞台》被认为是西方近代第1套地图集。
「世界地图」,1686年
这种东西半球双球体的世界地图在16、17世纪的西方颇为流行。图中以欧亚非旧大陆为东半球、美洲新大陆为西半球。
「米英击灭大东亚建设大观」
此图为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为宣传打败东南亚的美英军队所绘制的海报。图中台湾注明为「南方发展基地」,并画有一名手持日本国旗的「特别志愿兵」。
「东印度与邻近诸岛图」,约1601年
本图基本根据葡萄亚海图改绘而成,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初大部分葡萄牙文献称台湾为「小琉球」,图中被标示在北回归线以北,面积最大的小琉球实际上是台湾的一部分。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