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m top

鸿古余音:早期中国文明展

排队时间  13分钟
118记录173想去

时间2017年1月23日 - 3月26日 9:00 - 17:00
1月27日至2月2日开馆
展馆上海博物馆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近武胜路)
展厅2楼2号展厅
费用Free

本次展览将聚焦史前至两汉时期传世与考古发掘的文物,共展出224件(组)馆藏甲骨、青铜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印章、钱币和建筑模型等文物,围绕文字、统治、生活、信仰和葬仪5大主题,回顾早期中国文明发展历史。

「文字」版块讲述了完整的古汉字发展脉络,展品包括史前刻符,商周甲骨、金文,战国竹简、玉版,直到秦汉篆隶文字等。

新莽诏版,青铜
刻有新莽始建国元年(9年)为检定度量衡而颁布的诏书,代表了秦汉篆书的最高水平



「统治」版块通过象牙权杖、青铜礼器等展品反映出早期中国的统治手段——礼制——与古器物的关系,并尝试各类器物上找寻从尧舜禹到商汤、周武、秦始皇等上古帝王的遗迹。

「生活」版块多角度地展示了古人丰富的生活形态和审美趣味,展品涵盖陶屋、灯、镇、熏炉等室内用具,以及漆木、陶瓷、青铜器皿、度量衡器、货币、乐器、画像纹中的宴乐图等。

鎏金鹿形镇,西汉
一套共4件,鹿身均为青铜鎏金,鹿背镶嵌虎斑贝,用于镇席。



「信仰」版块中各种神人、神兽形象上上古时代诸多信仰对象中的遗存;卜筮遗存及《卜书》《周易》则是古人对某种通晓一切的神秘力量的求索。

「葬仪」版块通过侍女、乐舞及动物俑,以及史前至汉代的葬玉呈现古人「事死如生」的观念,参观者能够了解到当时服饰、妆容、动物饲养等历史信息。

此外,展览还将展出唯一一件借展文物——徐州博物馆藏西汉金缕玉衣,这是已知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制作工艺最精的汉代玉衣。开展后一个月,银缕玉衣将接替金缕玉衣参展。



部分展品

「戈」鸮(xiāo)卣(yǒu),商代晚期
此卣(盛酒器)由两个相背而立的鸮形结合而成,卣盖两端为两个鸟的头部,器身两端鼓起,各饰一对翅膀,犹如鸮腹。腹上部中间设有环耳,与绳索形提梁相套,下端饰兽面纹。四足粗壮,饰有卷龙纹。器内壁铸有铭文「戈」,是器主的氏族名称



「匈奴相邦」玉玺,战国
三晋之赵国赐封某匈奴族首领的玉玺,是目前可见最早的中原王朝颁给周边少数民族的官印。



狩猎画像纹高柄壶,战国早期
小口,鼓腹,圆底,下接高柄,腹部装饰四层纹饰带。



透空镶嵌几何纹方镜,战国
采用分铸技术、镶绿松石、嵌红铜丝、错金银等,是目前所见最精美的复合镜。



彩绘云鸟纹漆圆盘,西汉
盘心以黑漆勾勒填绿,漆绘出大团的云气纹,中间绘有三只红色的小鸟。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

247张照片
31条评论
akikikiki
去上海一直在下雨,呆了两天博物馆。 看到的石碑佛像大都是北齐的,大多是深浮雕的方式,单独的立佛,手势跟之后的也很不一样。 青铜器的加工,到商代后期越来越精美复杂,反而是周朝的器具,又有种朴实稳重的感觉。 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出现了镶嵌工艺,有几个敦咋一看像是外星器物,纹饰和青绿相间的颜色特像科幻片。 忘了是哪个时期的堆塑陶器,大概是三国,一个有故事的器具,讲了一群人正被野兽追着,大家都在张上爬祈求庇护,一个类似神明的人稳坐上方,怀里还抱着一个人。不知道是不是当时的偶像崇拜方式。 还有唐风开放的证明,女子的骑马装,戴上头盔还是可以如同男子一般驰骋的。 最爱雍正时期的一个粉彩花瓶,通体都是桃树。景德镇的瓷器总是惊艳的。想起那首《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蕡其实、其叶蓁蓁…桃花、桃叶、桃子,还有蝙蝠,确实是非常讨喜的兆头。这个瓶儿是某女士捐赠的。 同是祭祀,公元前3000年良渚文化出土的琮比之一千多年后的商周时期,更有一种大道至简的古朴厚重,刻线极齐整硬朗,透着几何美感,与后世普遍追求的流畅圆润、相物记事全然不同。细细思考,对那段远古的故事更是敬畏。自唐至宋金时期,玉器工艺更加高明,类似潮州木雕的表现形式,也从祭祀官用更多的转向了生活装饰。明朝时玉器加工的特别,看一个龙纹䤩尾就知道,分上下两层琢刻,下面一层为镂空花纹的底,上一层是表现主体,看着除了觉得美,更多是感叹当时匠心之独特、权贵之奢侈。 五代时期的一个白瓷枕,造型甚是可爱,底部是一件房子,前门紧闭,却从后面开了一个小缝走出一位老者。不知睡着的人是否在梦中出走、神游太虚。 上海的博物馆有很多龙泉窑的瓷器,大概是位置比较近,正如在西安最不缺的陶俑。一个露胎贴花的盆看着很是周正大方,忘了是钧窑还是那儿的,釉色也十分的美丽。 我个人很是喜欢南宋的一个荷叶边做盖的刻花梅枝罐子,罐子本身造型及釉色已十分可爱,器成之后,工匠用刻刀划破釉面,用极劲道的笔触刻下一支梅花。想必这也是一位才华与任性并存的工匠,有傲气的人才能做出同样有精气神的作品。相隔800年,突然很是欣赏这份心气。 据说明清时期的文人很是推崇成化年间的瓷器,找到了一个斗彩葡萄杯,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那个拍出天价的斗彩鸡缸杯。博物馆的安保大叔告诉我,斗彩之于粉彩,工艺上稍复杂些。但斗彩是个好东西呀,大叔感慨说。斗彩,天青描稿,釉下青花,釉上填色,上色后低温烘烤则器成,无红则为三彩,有红可称五彩。而还有一类青花五彩 ,工艺类似,但不受线稿限制,青花的部分完成后,在留白的地方画上五彩。 对比了一圈,感觉乾隆时的瓷器最为富贵,种类及釉色最为丰富,还有极美的胭脂釉,估计洪武帝是极羡慕的。雍正时期最为清雅不俗,而康熙时期的瓷器,即便是生活类的,也透着种厚重,倒是釉色在此时有了突破。 还有一种釉下红。最早见于明洪武时期,可能那会儿矿石的烧制工艺不成熟,普遍显色不佳,着色也很是不稳定,有些已经是棕黑色了,直到清朝才改良(乾隆帝此时可以捻须而笑了)。 青花瓷这个美成一首歌的种类,搞不好最早就是一批伊斯兰教客户的的定制订单…… 后来又去看了满屋子的古钱币,造型从贝壳到类似铁锹再到斧头、匕首最后终于等到了战国时期出现圆孔圆币,再历经千年,清推行了纸币。不由感叹货币改革真的是个利千秋万民持续增长GDP的好事儿,不然哪怕像我这么爱钱的人,肯定也是不愿意出趟门还要背一麻袋微型铁锹的…… 印章是个好东西,比之青铜器上的铭文更便于后人想象当时的社会政权更迭。古代的印章大概经历了一个从微型到中小型的演变,而官印与私印之间,那些文人骚客的私印章简直就是一部故事书,每一个拇指粗的小石头都可以说是凝集了物主的一生志趣及梦想。居然还有点赞专用印,好像是刻着“知其大意”四个隶书。而多面印及套印,仿佛是隔了千年的古人,向我们交出了“我是谁”这个古老问题的答卷。 嗯……书中自有黄金屋,古董自有烧饼香。 透过先人留下的东西,我们找到了文字,发现了过去创造的智慧,推演出了一个又一个时空里的故事。考古的意义在于传承,在于古为今用,也在于以史为鉴。莫让后人看我们,只剩下“空白的一百年”
qinyushang
东西种类蛮多的,配了很多介绍,尤其一个马车配饰,构造图很详细啊
小嘛小侠啊
补卡,记录一下。展品的选择很生活化,有些展品是从前没有见过的,眼前一亮。可以配合公众号听语音介绍,不错。
展馆里的其他展览
附近的展览
附近的展馆
© 2015 - 2025 i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