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m top

两个人的旅程:青木繁×坂本繁二郎

排队时间  0分钟
3记录20想去

时间2022年7月30日 - 10月16日 10:00 - 18:00
周五延长至20:00(9月23日除外) 提前30分钟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9月19日、10月10日除外) 9月20日、10月11日闭馆
注:需提前预约参观日期与时间
展馆ARTIZON 美术馆
地址東京都中央区京橋1丁目7-2
展厅5、6层展厅
费用全票:1800日元 大学生及以下免费 详情见官网

青木繁(1882-1911)和坂本繁二郎(1882-1969)同年出生于今福冈县久留米市,曾就读于同一所中学,并在同一所西洋画学校立志成为画家。尽管两人的个性和画风不同,却互相视为知己,在对方的艺术生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次展览为纪念青木繁与坂本繁二郎诞辰140周年而举办,共展出约250件画作,呈现两人有所交汇又各自延伸的绘画与人生旅程。重点展品包括日本重要文化财产——青木繁的《海之幸》《海神绵津见之宫》,以及坂本繁二郎代表作《放牧三马》《月》等。

展览分为4个篇章,「相遇」追溯青木繁与坂本繁二郎在西洋画学校的相识,以及两人先后去到东京的青少年时代。1904年两人在千叶县一处渔村进行旅行写生时,青木从坂本所讲述的渔获上岸的情景中获得灵感,创作出长达1.8米的大型油画《海之幸》。这幅画作融入日本神话元素,展现了渔人在搏命与神灵抗争后终有收获、上岸归家的时刻。该作以其出色的创造力和大胆的表达方式,被视为日本明治时期浪漫主义绘画的代表

《海之幸》,青木繁,1904年,日本重要文化财产



「分别」叙事起点为1907年两人一同参加劝业博览会,在此之前青木繁凭借《海之幸》等作品已在东京画坛扬名,而受邀来到东京的坂本繁二郎仍默默无闻。在这次劝业博览会上,青木的作品不受好评,而坂本却首次获得艺术界的认可。这一结果预告着他们命运的转折,同年8月青木因父亲病危回到家乡,随后又因无力承担养家重任,选择了离家在九州各地流浪。1911年青木因肺结核去世,年仅28岁,去世前未能实现回到东京画坛的梦想。

而坂本繁二郎在劝业博览会后,其作品又入选首届日本文部省美术展览会,开始迎来绘画生涯的发展与成熟期。第三章「出发」讲述坂本在日本艺术界有一定的地位后,又于1921年前往法国留学。在法国他一面为自然风景所吸引,创作色调更加明亮的风景画,另一方面也开始挑战肖像画,绘有《手持帽子的女人》《沉睡的少女》等佳作。三年后坂本繁二郎回到日本,永久定居家乡,持续描绘马、静物、月亮等题材,以画笔构筑出一个静谧的世界

坂本繁二郎在青木繁去世后,一直致力于好友作品的整理和推介,希望青木的绘画成就能为更多人所了解。ARTIZON 美术馆的创始人石桥正二郎正是因为坂本的介绍,才开始大量收藏青木繁的画作。「相交的旅途」将通过题材相同的能面主题画作致敬两人的友谊,并以二者各自晚期的作品为展览作结。

提示:展览分为前期(7月30日-9月11日)和后期(9月13日-10月16日),前后展品将有更换。

部分展品

左:《坂本繁二郎像》,1902年,青木繁,前期展品
右:《自画镜像》,1929年,坂本繁二郎



《海》,青木繁,1904年



《两个女孩》,青木繁,1909年



《温泉》,青木繁,1910年



《手持帽子的女人》,坂本繁二郎,1923年



《放牧三马》,坂本繁二郎,1932年



《水中奔跑的马》,坂本繁二郎,1953年



《能面与鼓胴》,坂本繁二郎,1962年



《月》,坂本繁二郎,1966年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

9张照片
1条评论
erayang09
青木和版本二人的诞辰140周年纪念展。 我个人感觉是青木在用色上更加浓烈,在画作上可以感受到他在创作时的个人情感。尤其是逝前终作,在朝日里可以感受到新生的、对生命的向往和爱、感动,也可以感受到走向生命终点的时候,对所有事情看淡的平静。 第一张照片中的画作わだつみのいろこのみや是本次展览中我最喜欢的画作。把日本神话用西洋的风格表示出来,竟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这幅画在当时参展的时候被评为三等末赏,气得青木离开东京。 青木的素描、速写也很不错。 两人的画作风格横跨山水、印象、浮世绘、人像、神话、速写多个领域,而且呈现出来的作品都很不错,可见二人的理解到位和功底深厚。 坂本给我个人的感觉是更加平和,尤其是他对于马的一系列画作。用色较浅且淡、在朦胧中窥探到当时的场景。感觉他受到印象派画作的印象比较大。后期画作的表现上,无论是不是用印象派的手法,都可以感受到一些。 二人在画面和场景上、对水、天空、树等流动的物体把握的很好。 对日本和服女性的人像刻画也能感受到镝木清方那样的传统日本画风。 而且学生免费看~有时间的务必去感受一下
展馆里的其他展览
附近的展览
附近的展馆
© 2015 - 2024 i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