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人类的基本情感,自古以来就是西方艺术的重要主题。本次展览将以「描绘爱」为题,呈现巴黎卢浮宫(The Louvre)收藏的73幅画作,年代跨越16世纪至19世纪中期,以此探索西方艺术家们如何以画笔描绘爱,以及他们对「爱」的理解。
古希腊罗马和基督教作为欧洲文化的两大源头,也深刻影响了绘画中爱的表现。展览前两个章节在此基础上,分别聚焦「神话的爱」与「宗教的爱」。以古希腊罗马神话为题材的神话绘画着重于「爱情」,这种爱与想要拥有对方一切的强烈欲望紧密相连,促使坠入爱河的神或人做出追逐、诱惑甚至掠夺的行为,产生喜悦、痛苦、悲伤等激烈的情绪。同时在这些画作中,往往也会出现射出爱情之箭的爱神形象。
《里纳尔多和阿尔米达》,Domenichino,约1617-1621年
在基督教爱的观念中,爱情让位于家庭与亲情,「圣母子」即圣母玛利亚和婴儿耶稣作为「亲子之爱」的典范,为16世纪以来的画家们反复描绘。进一步探究,基督教所推崇的爱的特质不是「占有」,而是「奉献与牺牲」。「圣母子」主题画作体现着这种宗教之爱的温柔一面,而「基督受难」与「圣徒殉难」主题画作则展示出其严酷的一面: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以拯救人类,而人也要为上帝的爱忍受痛苦和死亡。
《睡着的婴儿耶稣》,Giovanni Salvi da Sassoferrato,约1640-1685年
17、18世纪的画家们在延续神话爱情主题的同时,也开始积极描绘现实世界的爱情,展览第三章节便聚焦「人类的爱」。通过17世纪的荷兰风俗画,观者可以看到一幅幅鲜活的生活场景,如酒吧里平民男女的相遇、资产阶级男女在室内演奏音乐,感受当时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爱情。在18世纪的法国画作中,观者也能了解上流社会男女的相遇相爱,或乡村婚约的风俗。在这些表现男女之爱的画作中,情欲也或隐或现地流动其间。
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等级制度在法国社会被冲破,因而地位或家庭背景也不再能左右爱情。最后一章介绍在这种价值观转变的背景下,19世纪流行的「田园爱情」与「浪漫悲剧」题材画作。前者主要描绘在美好田园中纯朴的年轻人展开的爱情故事,后者则受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影响描绘热恋情侣的不幸结局,两类作品虽然在题材、画风上有所区别,但都显示出人们对纯真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部分展出作品
《丘比特与普塞克》,François Pascal Simon Gérard,1798年
《丘比特的目标》,François Boucher,1758年
《阿多尼斯之死》,约1550-1555年
《音乐课》,Gabriël Metsu,约1659-1662年
《棕发宫女》,Francois Boucher,1745年
《门栓》,Jean-Honoré Fragonard,约1777年
《弗朗西斯卡·达里米尼和保罗·马拉泰斯塔的亡灵出现在但丁与维吉尔面前》,Ary Scheffer,1855年
《阿比多斯的新娘》,Eugène Delacroix,约1852-1853年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