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览聚焦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四条河流——独龙江、怒江、澜沧江和元江,展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作品,呈现他们对「河流沿岸」的观察和反思,尝试探讨殖民和战争,生态和发展,传统与迁移等社会议题。
四条河流流经高原、山地、平原、谷地、三角洲,最终汇入印度洋与太平洋。在海洋季风与陆地多样地形的影响下,河流沿岸地区形成了丰富多变的气候,季节性的洪涝向两岸提供了养分和生存条件,河水涨落形成冲积平原,是水稻文明生长的沃土,而高山峡谷则催生了独特的山地文明。
《象征》,影像截图,程新皓,2022年
在高山-峡谷-平原-河道之间,分布着多个正式和非正式的民族国家边界,同时与诸多以种族、性别、经济、宗教等因素作为划分标准的社会边界或意义边界层层交叠。在这些边界之间,多样的流动方式、身份认同、历史背景、社会结构互相影响、延异,形成充满活力的文化互嵌过程,并与世界上其它区域紧密关联。
本次展览既探讨了这一区域面临的问题与冲突,亦呈现当地的传说、神话、声景、口述、被重写的文本等。在这些无法划定边界、因而得以不被统治的表达中,历史以支流蜿蜒分散又汇聚的方式,星座般地散落在多重时空维度里。「河流脉搏」希望一窥这样复线的、也许虚构的、无中心的历史观。
部分展出作品
《无路之人》,摄影,夏本度·德,2018年
《心跳:鸟巢》,红外线摄像、影像装置,陈萧伊,2021年
《成为冲积层》,影像截图,潘涛阮,2019年
《好日子在后头?》,崔建,2022年,艺术家于怒江声音采样过程,摄影:骆忠华
《给海的信》,影像截图,林索占利纳,2019年
「漫长的恢复」系列,新闻摄影,吉特拉邦·凯康姆,2018-2022年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