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览邀请4位艺术家毛旭辉、马轲、秦琦、陈英杰,从不同角度探讨绘画与地方、故事、风情、寓言之间的关系,它们并非是绘画的全部,却让绘画具有了与人文世界的广泛联系。
展览以毛旭辉的作品开篇,讲述艺术家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与云南圭山的不解之缘。在长达40多年的历程中,圭山的风土人情,如红堤地、羊群、牧羊人、古老的大树等,在毛旭辉笔下反复出现。圭山对毛旭辉而言,早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方式采风」,而是成为艺术家精神困顿的象征与出口,在人生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和意义,映照着一种反复被拉远、趋近的人和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
《圭山组画·红土的恩赐——春天的绿树枝》,毛旭辉,1987年
故事与结构是马轲近作中反复出现的研究对象。画作中的故事,有时来自中国古典故事西游记,有时来自西方经典故事中的形象。然而对于马轲而言,故事只是素材,它并非绘画的要义,结构才能赋予「故事」在绘画中的变化与灵魂。于是故事的「灵魂」与「精神的重量」在马轲的作品中,化作变异的形体、充满张力结构、昂扬的姿态与饱含激情的笔触。
《西游记--柏拉图的洞穴(二)》,马轲,2022年
「历史风情画」系列是秦琦近几年创作最明显的特征,静物、人物、民俗历史、自然风光,在相同或不同的系列中来回交错,造就了秦琦作品的独特魅力。然而「风情」并非秦琦表达的目的,他更关心「风情画」与「历史画」形成的历史,探究这些「风情」如何在现实中被提取,历史画中「故事」和「人物」又是如何被遴选、编排、塑造、组成绘画中的全新现实。
《忘川眉和南风起》,秦琦,2019年
和前三位艺术家相比,陈英杰的作品源自他在西藏和云南旅行中的见闻,只是古典和现代主义的「游记」方式,被一种工业质感的速度所替代,电子色、屏幕、媒介剂、加速度成为陈英杰画面的主要特征。但从创作思想而言,陈英杰同其他艺术家一样,都采取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重新看待绘画中的地方、故事、风情、寓言,并以自己的方式和经验,重新嫁接绘画和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赋予它们全新的意义。
《哈巴雪山上石头与光的流动》,陈英杰,2022年
展览海报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