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览将陈列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78件(套)珐琅器,时间跨度从元代至当代,其中超过半数的文物为首次公开展出。展览将从历史源流、制作工艺、造型特征、装饰纹样等角度,为参观者解读珐琅器的相关知识。
珐琅工艺起源于古代近东地区。工匠们将石英、长石、硼砂和金属氧化物等原料粉碎研磨,制成珐琅釉料涂施于金属制品的表面,经干燥、烧制便可获得珐琅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珐琅工艺传入中国,历经明清两代逐渐成熟,其中铜胎掐丝珐琅技艺在明景泰时期发展至巅峰,因此又被称为「景泰蓝」,铜胎画珐琅技艺则在清雍正、乾隆两朝达到鼎盛时期。
珐琅器色彩富丽堂皇,纹饰寓意吉祥,既能满足审美需求,又能彰显富贵和威严,因此受到帝王的喜爱和重视。珐琅器一度主要作为御前用器,由皇家御用作坊制作,除少量被皇帝赏赐给王公大臣或馈赠外国友人外,民间几乎无从觅得。清代晚期,宫廷因削减开支逐渐停造,大批御用工匠被遣散,民间才开始制作和使用珐琅器。
部分展品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双耳炉,元代
掐丝珐琅葡萄纹绳耳三足炉,明早期
画珐琅缠枝牡丹纹双联盖盒,清雍正
掐丝珐琅兽面纹直耳鼎,清乾隆
錾胎珐琅嵌玉葫芦瓶,清乾隆
掐丝珐琅花鸟纹高足炉,民国
展览海报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