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出版史上,德国人约翰内斯·谷登堡(Johannes Gutenberg)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堪称划时代的里程碑。这项技术于中世纪末期的15世纪中叶确立,迅速席卷了当时仍主要依靠手写来复制文本的欧洲。在发源地德国,活字印刷术被称为「黑色艺术」(die schwarze Kunst),原意指魔法或巫术,足见其当时在人们心中所引发的震撼。这项发明也促成了德国独具特色的印刷文化的发展。
本次展览将展出约70件活字印刷出版物,通过三个单元回顾德国活字印刷术的起源与发展,展现活字印刷术与印刷字体如何对国家文化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彰显谷登堡在其中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旧约圣经》书页,由谷登堡印刷,约1455年
在中世纪晚期的欧洲,「书」意味着人手抄写的手抄本,而谷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则彻底改变了这一概念。尽管当时亚洲已经使用活字印刷术来印刷书籍,但谷登堡通过使用铅合金活字和木制印刷机,确立了一种不同于亚洲的印刷技术。本次展览的第一部分将重点介绍欧洲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展出谷登堡印刷的《旧约圣经》书页等文献资料。
谷登堡发明的印刷机迅速传遍欧洲,不仅用于印刷宗教书籍和古典著作,也用于出版时人的新书。随着书籍越来越普及,各种信息也借由印刷品和插图得到广泛传播,从而促进了文化和思想的变革。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马丁·路德等人发起的德国宗教改革。展览第二部分将展示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的《启示录》以及马丁·路德的德语著作等,探讨印刷品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启示录》,阿尔布雷希特·丢勒,1511年
欧洲活字印刷术发明后不久,被称为「罗马体」的印刷字体便开始出现。然而在德国,谷登堡用于印刷圣经的「黑体字」(Blackletter,也称「哥特体」)一直沿用至20世纪。随着时间推移,黑体字不仅成为德国文化的象征性字体,还与民族认同相结合,具有了政治意义。展览第三部分重点揭示黑体字所起的象征作用,展出使用这一字体的印刷品。
部分展品
《沉思录》,胡安·德托尔克马达著,1479年
维滕贝格版《路德德语著作全集》(全12卷),1548-1559年
展览海报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