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注意 10 天内闭馆时间
受新冠疫情影响,博物馆自12月2日起临时闭馆,重新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19世纪初,英国传教士 Robert Morrison 来华传教,推动了近代中文活字的发展进程。而平版石印则于1826年传到中国,因制作时间比雕版木刻短,成本也低于活字印刷,在短短数十年内便被广泛采用。
1884年,上海《申报》出版第一份以图像为主的新闻刊物《点石斋画报》,借助平版石印技术开启图像叙事的新纪元。1930年代,五彩石印海报盛行,以分色、制版、套色施印技术,带领读者从单线勾勒的世界走进活色生香的感官时代。
如今,平版石印发展成柯式印刷,成为印刷业的主流技术;活字印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年轻艺术家致力于探索传统印艺与现代设计结合的可能性,尝试为传统工艺注入新生命。
部分展品
「香港字」铅制字模及铅活字,荷兰莱登国家民族学博物馆藏
图中分别为1860年的「香港字」铅制字模、2020年荷兰韦斯特赞铸字工房基金会重铸的「香港字」铅活字。

《英华字典》,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藏
德国传教士罗存德出版的《英华字典》,是首部在香港排印的两文三语字典。

活字排版工序的工具及样品
活字的排版工序十分考验功夫,每一粒字甚至每个字距和行距,都要用铅粒及铅片拼出,要求精准。

《远东杂货》五彩石印海报,亚洲石印局,1926年印制,香港历史博物馆藏

© iDaily Medi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